當前位置

首頁 > 陽光勵志 > 陽光勵志 > 《一九四二》影評範文三篇

《一九四二》影評範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一九四二》影評範文三篇

《一九四二》影評範文三篇

導語:《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九四二》影評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一九四二》影評範文三篇

篇一:

1942的小調

1942年,河南大災,餓殍遍地。 電影由此展開。如同生化危機裏的病毒,飢餓也能把人變成行屍走肉,且具有攻擊性。但不同於喪屍,饑民間還有滿是無奈、客氣、幽默的對白。影片之初,一羣饑民打算打入一個小村。饑民頭子和東家對話了,他話裏透着有借有還的客氣;東家也笑裏藏刀的說吃飽吃好云云。一來一往,暗涌着嗜血。

終於爆發,殺戮讓一切化爲灰燼:饑民逃荒,東家避難。如螞蟻一樣走在河南風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賣,自墮落成漢奸,一幕幕上演着,落幕着,重複着。底層逃荒者在人間地獄裏煎熬,上層統治者有吃有喝,中間官員飽食但無奈,軍人和污吏依舊忘不了發財夢。饑荒的年代,天災和人禍下,死了有時是好事,活着的人面對無限苦難。但是心中閃現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動力。人是多麼需要互相依靠。

飯都吃不飽,“富家女”還餵養寵物貓。起初愛貓如命,餓到極端時殺貓果腹,用書本當柴火,煮着自己的寵物,心卻乾燥的很,最後自薦去當妓女,換得三升小米,爲了活下來也就這樣了。不過在看慣太多的生和死之後,人可以卑賤的求生,也可以爲承諾去死。我理解了爲什麼有人永遠可以不食嗟來之食,因爲他們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災難面前總有無數人死去,也終究有人會活着走出來,可以選擇拋棄人情,也可以選擇把人情攢的更緊。人餓麻木了也就不餓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體。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報告幾個人的結局一樣。有的饑民活了下來,這是一件小事,一筆帶過。蔣介石失去了大陸也如同一件小事一樣報告了,一句話交代了。整個電影就像嗚咽的二胡,又輕又尖的奏出一曲1942的小調。

篇二:

最近好久沒有看電影,沒有寫日誌了,但是馮導的這部1942還真是把我狠狠地震撼了一把,剛剛從萬達回來,我有點兒不大平靜,總覺得有些東西是值得紀念一下的,於是便有了一種把今天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的衝動。

說實話,看這部電影之前,我還真的從未聽說過任何關於河南在1942年的抗日戰爭期間發生的這場大饑荒,貌似是我的閱讀知識面太窄了,這些年一直是從中國的歷史、政治課本上了解的中國的歷史。不過後來問了幾個同學,大家也從來沒聽過中國的這段歷史,也或許聽咪咪說,馮導爲了這部1942奔波了將近十年才得以讓它順利播出的,(至於對於馮小剛這種大導演,要順利播出這樣一部紀實的影片爲什麼要費這麼大勁,我也不大明白,不過我想大家看了應該會有自己的想法) 雖然依舊是強大的明星陣容,但跟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絕對不一樣,我個人覺得它絕對值這張電影票的價格。

現在經常看到一些報道,有什麼爲殘障人士獻愛心啦,給各種“有癌沒錢”的貧困家庭捐款啦,又是什麼各大醫院專家會診、歷經千辛萬苦、花費鉅額挽救了XXX的生命。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社會充滿愛,羣衆很善良,醫院很無私,政府很英明。。。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能活下來真XXX不容易,生命最寶貴了。可是看着影片中血肉橫飛的畫面,看着饑荒中的難民被其他難民殺、被人民警察殺、被抗日士兵殺、被日本鬼子殺,最後的結果就是河南政府上報餓死1000多人,實則因爲各種死法共計死亡約300萬人,又恍然覺得人命真XXX的不值錢,甚至還不值五升小米(其實很好奇,這場大饑荒中死的300萬人究竟有多少人真的是餓死的)[]。影片中貌似只涉及了重慶方面蔣介石爲首的國民政府,裏面也講了救災中的一些大發國難財的官員、商人,雖然在裏面寫了還算是個好官的河南也不什麼主席李培基,但是大多數官員的貪污腐敗、自私自利、不顧百姓生死的本性還是暴漏無疑。沒有他們,河南僅僅因爲饑荒怎麼會死了不下300萬的難民?300萬是什麼概念?南京大屠殺有多慘?據說就算日軍當時一直殺人的話,30萬人也是花上7天7夜才殺光的,甚至還包括使用大面積的活埋手段。那30萬的人的十倍呢?看來中國人真是很多呢,少了30萬,甚至300萬根本無傷大雅嘛,原來人多還是有好處的,不管多大的災難我們都能挺過,因爲我們的民族不會像瀕危動植物一樣害怕滅絕,因爲大多數人能夠活下,因爲無論少了誰這個世界都依然正常運轉,更何況是13億中僅佔總數的百分之零點幾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總之,蔣介石很淡定,“國民政府”很淡定!

其實我看過不少中外關於大災難的片子,不管真實的還是科幻的,像2012,後天,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之類的都有所涉獵;而且也聽過不少中國人民的苦難史,什麼南京大屠殺、旅順大屠殺、文革期間的三年自然災害、紅衛兵和四人幫的所作所爲、甚至是近幾年的非典、甲流、各種地震的報道等等,即使有時候看了相關的文章或者視頻會忍不住流淚,但是想起來總覺得缺少點兒什麼感覺,後來才明白是真實感,是在你面前還原那最殘忍的真實。在這種大饑荒面前,人命如草芥,什麼人性、道德、尊嚴都是垃圾,只有填飽肚子纔是最真實的,那纔是自己活下唯一的追求。父母死了、妻子或丈夫死了、兒女死了,無論哪種情況發生都是一種沉重的打擊,但是在逃荒的途中的人們的反應應該是怎麼樣呢?是悲情催淚劇一樣悲傷過度不吃不喝呢?還是爲了愛生死相隨呢?亦或是像英雄一樣奮起反抗爲死的親人報仇呢(因爲有些人是被殺,而非餓死的)?不,都不是!!!他們只是在親人離開時傷心或者留一下淚,然後站起來繼續前進,有些時候甚至來不及傷心,抑或沒流淚可流了。是他們冷漠而沒有人性嗎?也不是,顯然馮導在片中沒有刻意虛構一個偉大無私的英雄式人物,而是真實的勾勒出一個個各有不同的小人物的形象,但是我們可以從小人物自私式的活法中看到他們身上的人性光輝與內心最真摯的情感,表達的方式或許簡單粗俗,卻也是最直接、最真實的。

馮小剛稱,在《一九四二》裏他沒有自己的態度,一切讓觀衆來定奪,“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喜歡這樣的最真實的歷史,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飾,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實的場面還原給觀衆,之後便切換鏡頭,沒有煽情的淚水與哭訴,沒有無情的諷刺與批判,就只是淡淡地講給你聽,演給你看。裏面從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細節描寫,看似黑色幽默,其實是深深的悲哀,不是不同情,不是不痛心,但是沒有眼淚,也根本沒有流淚的衝動,而我竟然荒謬地覺得似乎這纔是一個悲劇真正應該達到的效果——不是痛哭流涕,而是竟然欲哭無淚!

影片中有些鏡頭的特寫還是令人影響蠻深刻的:剛開始時村民的互相廝殺、日軍轟炸時的血肉橫飛及轟炸過後那絕望的呻吟聲、狗吃人的屍體情景、星星(東家的女兒)性格的轉變、人們吃樹皮的細節、災民扒火車時的警察掃射、以及逃荒路上的各種賣人事件等等,有些朋友看了這部影片,就覺得這樣的災難太殘酷了,不禁感嘆他們是怎麼堅持下來的,換了是我的話我肯定早就受不了了。其實我倒是覺得,換了誰都一樣,根本沒有什麼事兒是人受不了的,你以爲你受不了,那不過是因爲你不是他們。我一直很好奇,人的承受極限究竟在哪裏?後來發現,無論我假象的界限是什麼,那些不斷髮現的未知的歷史與現實總會顛覆我原有的想法,讓我不禁懷疑,人的承受能力是不是真的是沒有極限的,只有我想不到的事,沒有他們承受不了的事!因爲當所有的一切都失了的時候,就只剩下活着這件事兒了,而爲了這有且只有一個了的目標走下,不正是我們最擅長的事情麼!不是2012年的12月21日快到了麼,雖說我不信什麼瑪雅預言、世界末日之類的言論,但說不定真的哪一天地球會發生什麼大災難,誰知道呢?雖然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但不是有很多災難已經經過科學計算推理出大概時間了麼,那不就是指日可待了麼!更何況說不定還有很多未知的災難正在向我們靠近呢!說不定哪天我們還真的有機會親身體驗一下,那些我們現在甚至不敢想象的經歷,到時候可能就有機會知道自己究竟能夠承受多少了。但是客觀上還是覺得這個可能不大,起碼現在我們還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和諧的社會,估計到死也不會怎麼樣,不過這個結論就得留給後人驗證了。

篇三:

馮導早前的喜劇大獲成功,主要不是他導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籠絡了一批人在對的地方做着對的事情。而對於當時的觀衆來說,腦子裏還沒有一個健全的觀影模式,好與壞的標準就是喜劇可以笑,悲劇讓人殤。小人物的生活又特別的接地氣兒,觀衆看電影的時候看什麼呢?其實就看個自己。

後來馮導拍多了喜劇片,膨脹了,覺得自己大片導演什麼都能拍了。就開始琢磨拍點懾人心魄的,震撼人心的東西。在我看來,馮小剛也許也覺得自己在駕馭悲劇的問題上有那麼點沒底,於是乎他得給自己的作品加點料,還是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料,也就是大災大難之類的東西。比如他在《非誠勿擾2》裏要討論生死,就必須先濃墨重彩一個人的死亡,用一整部電影去鋪陳,再煽情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汶川地震的時候,多少人守在電視機前關注着救援哭得跟那個似的,只是這難道是因爲央視的攝像師拍攝技術特別好嗎?這是因爲那些記者的鏡頭下對於災難的解析直擊人內心深處嗎?當然不是,傻子都知道那是因爲大災本身就足以撼動人堅硬的內心,記者要做的就是如實報道罷了。

剛看完《唐山大地震》我覺得拍的特好,都看哭了。我朋友就說她覺得沒什麼,覺得煽情挺刻意的,我一直說人家冷血,現在想想,這是多麼冷靜的思考啊。直至今日回想起來,除了“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這一句臺詞,我完全想不到《唐山大地震》有什麼特別震撼我的話,所有的哀傷元素,演員的形象臉譜化模式化的。當時內心的顫動不過是因爲同理心在作怪,覺得大地震真是太慘了,那麼多同胞都死了,仔細想想,這也不是馮小剛的功勞,大地震的部分幾分鐘就結束了,剩下的不過是我腦中自己腦補的場景。他不過就是給觀衆搭了一個空架子,電影好不好看完全要看觀衆自己的修爲。他拍一唐山大地震你要能腦補出一個星際大戰,那這片子你就愛翻了。

所以說,會拍的不如會說的。這次他又要拍《1942》,說是要讓人們銘記一段快要被遺忘的歷史。可是人都說了,餓死人的年頭多了,你說哪一年?爲什麼是這一年,這一年和下一個餓死人的那一年的禮拜四有什麼不一樣?你就說不出來,仔細想想,也只是因爲劉震雲寫了這麼一部小說選擇了這一年罷了。馮導多聰明啊,用一個苦情的背景去烘托一個故事,連人物特點書裏邊都寫好了,你不得不以一個國人的心去帶入自己的私人情緒,很難以一個純粹的角度去觀賞。說白了還是他不能於無聲處聽驚雷,沒有大背景渲染就表現不出東西。

總覺得現在的大導演別的沒學會,就學會個發國難財。救國英雄什麼的就必須拍一段小日本把人虐的跟媽了逼似的然後人們忍無可忍起身反抗,我前段時間看電視劇,敵方逼供我方同志的方法居然還是抓了他妻子在他面前羞辱,爲什麼總是同樣的劇情在反覆?因爲國人就吃這套。《金陵十三衩》也是這樣,我承認當時看完也很難過,不是震撼,就是難過,想說這幾個女的真苦,心裏又不知道爲什麼這麼苦,後來還是豆瓣裏有人說了句,“就因爲他們是妓女所以比學生的命賤嗎?”仔細想想可不是麼,人性的光環要這麼去烘托,不就是赤裸裸的階級歧視嗎?看完以後好多人在罵“小日本真XX”,那麼請問導演想要突出的人性光點在哪兒呢?有人提嗎?沒有。爲什麼,就是因爲你既然想要用這種民族情結的東西烘托自己的電影,就不要怪觀衆陷入這種情節之中而忽略電影本身。

而此種電影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取材的是中國歷史,中國人能代入情緒,等到上映的時候還因爲中國觀衆多,花錢看電影的也多,就能帶來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