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陽光勵志 > 陽光勵志 > 《敦刻爾克》影評精選三篇

《敦刻爾克》影評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83K 次

《敦刻爾克》影評精選三篇

《敦刻爾克》影評精選三篇

導語:在知道要以敦刻爾克大撤退爲題材去拍攝電影《敦刻爾克》的時候,心裏便充滿了期待,因爲當時學習到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帶給人巨大的震撼和感動,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敦刻爾克》影評,歡迎閱讀。

《敦刻爾克》影評精選三篇

篇一:

撤退不等於徹底失敗

撤退不等於徹底失敗 戰爭是殘酷的,曾給世人造成衆多難以癒合的創傷。不論是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還是當下局部地區的武裝鬥爭,每一次的戰爭雙方,都給百姓們留下陰影。前些天讀了一本關於二戰時期美國如何擊敗日本的歷史圖書,在閱讀中也曾思考戰爭的意義。說起二戰,戰火曾蔓延五大洲的居民,歷時時間之久,戰場之慘烈是前所未有的。在二戰中,有一次著名的歷史大撤退曾經扭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未來,那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戰爭無情,有勝有敗,有時候退卻是爲了更好地前進。在1940年5月,二戰初期,四十萬英法盟軍被德軍圍困於法國東北部港口小城敦刻爾克。四十萬生命危在旦夕,英國首相丘吉爾發佈“發電機計劃”要撤出英國遠征軍,在空中戰場上有德軍轟炸機、在陸地上有德國的坦克炮火的攻擊,在海里有潛艇和魚雷的阻擊,撤退任務顯得艱難再艱難。然而也確實是在這種艱難的境遇下,九天之內,三十多萬英法盟軍安全渡過英吉利海峽,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保存了日後戰鬥的生力。 回顧敦刻爾克三十多萬人是如何撤退的,英法同盟軍如何完成這次壯舉的。在近期同名的新影片中,著名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曾帶我們用影視的視角看待敦刻爾克的撤退行動。在本書《敦刻爾克》中,美國著名作家、歷史研究者沃爾特•勞德,本着事實就是的態度,通過走訪士兵、軍官或百姓,查閱各種官方或非官方有價值的文獻等基本還原敦刻爾克大撤退全貌,給後人一個瞭解敦刻爾克的契機。特別是圖書中戰略戰術的講解,作戰地圖的詳細描述,都讓讀者在閱讀中清晰的知曉敦刻爾克面臨的緊迫形勢。 沃爾特•勞德,曾出版《此夜永難忘:“泰坦尼克號”沉沒記》,被奉爲記錄“泰坦尼克號”海難事件的經典之作。三十年間創作出版11部暢銷書,成爲“歷史敘事”領域的一代名家。在本書當中,作者帶我們重回五十七年前的戰場,在硝煙瀰漫和困難絕望中開闢一條通往新生的道路,完成扭轉乾坤的歷史大撤退,在震撼中鼓舞人心,在逆境中絕處逢生,將永不言敗、百折不撓、臨危不亂的堅定意志傳承下去。 在本書中的描寫中,從英法同盟軍陷入重圍,到德國希特勒宣佈休止令,讓盟軍有一點喘息之機,調整部署,準備撤退。當德軍重新進攻之時,“發動機行動”已經不能再隱藏,在戰局逐步惡化之時,一大批的軍人、士兵表現出驚人的鎮定,百姓們投入到熱情高漲的營救行動中。防線崩塌就重建防線,軍艦不夠就調動商用或民用船,軍官和士兵的訓練素質在撤退中表現的更加沉穩,衆志成城才成就此次撤退行動的奇蹟。 做任何事情,撤退有時候並不是落後或失敗,有時候撤退裏蘊含着勝利的基因。人生之路亦是如此,失意或頹敗,挫折或坎坷消磨着我們的銳氣,但不能打敗我們的志氣,潛心沉澱,積累經驗,對待人生道路上的荊棘,我們總會有辦法戰勝,帶着勇氣和智慧,厚積薄發,以退爲進,一血前恥。

篇二:

在知道要以敦刻爾克大撤退爲題材去拍攝電影《敦刻爾克》的時候,心裏便充滿了期待,因爲當時學習到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帶給人巨大的震撼和感動,它是二戰中的一個傳奇故事,帶給人太多的感動和力量。它讓人認識到真正的軍人是什麼樣子,讓人看到在國家危難之際,那些普普通通的不起眼的人擁有着怎麼樣的赤子之心,讓人知道什麼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敦刻爾克法國西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敦刻爾克以二戰時期發生在這裏的敦刻爾克戰役和英法軍隊大撤退而聞名於世。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當時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最終打破了救出3萬人的預想,救出了33萬人。

《敦刻爾克》是由辛克匹影業出品,美國華納兄弟影業發行的戰爭懸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湯姆·哈迪、肯尼思·布拉納、馬克·裏朗斯、哈里·斯泰爾斯、希裏安·墨菲、菲恩·懷特海德等領銜主演。影片的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爲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英國士兵湯米(芬恩·懷特海德飾)在逃離海灘的過程中相繼結識吉布森與亞歷克斯(哈里·斯泰爾斯飾),同時,民用船主道森(馬克·裏朗斯飾)和他兒子彼得及兒子朋友喬治(巴里·基奧漢飾)也離開英國,去往敦刻爾克拯救士兵,途中三人陸續搭救了海軍、飛行員柯林斯及湯米一行人;而戰鬥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則在被敵人雙面夾擊的情形下頑強奮鬥。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曾導演過《星際穿越》、《盜夢空間》、《黑暗騎士》等著名影片。精良的製作以及完美的表現是導演的追求,《敦刻爾克》以IMAX 65毫米和65毫米大畫幅膠片拍攝,在當年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原址進行拍攝。這樣的精心的製作,讓影片在拍攝之際便讓人滿懷期待。

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除了恢弘大氣的場面之外,總能反映出其他許許多多的事情,帶給人不一樣的觸動。“你從這裏幾乎能看到,”“看到什麼?”“家”。“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影片帶給人的感動,不只是人們在困難面前的團結一致,還有每個人放在心底的對國家的熱愛。

在面臨絕境的時候是什麼支撐着他們走過,對,是他們堅強的心理素質,是他們對生命的渴望,可是更多的,是他們心中的信念,“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國家需要他們守護,那是深深熱愛的地方,他們知道人們不會放棄他們,他們也不會放棄自己,在面對這一事件時,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說,要不計一切代價把孩子們從對岸接回來。英國海軍專門制定了“發電機行動”。

二戰後的英國有了很大的發展,對於國家的發展,人們會更多的想到經濟,工業,軍事以及科技的發展,可是人們往往忽略了最關鍵的因素,一個國家的人民。當時在撤退時,英國急需水手,於是政府貼出招募告示,國家現在需要水手,請大家去報名。每一個招募點都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隊。其中不乏兄弟和父子三代。誰都知道這一去是九死一生,但大家都在那毫無怨言的排隊。國家危難之前,沒有人退縮,要一起守護的家園每個人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每個人都是一堵堅實的牆。

篇三: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向來會帶給人驚詫。

這個驚詫,指的是帶給觀衆出其不意,不是驚喜,而是一個轉折。

他喜歡玩結構,他在讀英國古典小說家格雷厄姆-斯維夫特的小說《水之鄉》(Waterland)時發現,這些小說家已經享受幾個世紀的敘事自由了,爲什麼電影不能試試呢?所以就有了《記憶碎片》這樣被形容爲“燒腦”的電影。

諾蘭也喜歡打破傳統。蒂姆-波頓到喬-舒馬赫的四部“蝙蝠俠”系列,將蝙蝠俠的世界打造得光怪陸離,《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哥譚市,多少也有這樣的影子,如滿街道的水汽和聳立斑斕的高樓。到了《黑暗騎士》,原四部蝙蝠俠的風格被撇的一乾二淨,哥譚市成爲了與現實生活中大都市別無他樣的城市,蝙蝠俠的動作、行爲以及各色人物,也偏向於寫實化,這是除了將漫畫英雄黑暗風之外,諾蘭對蝙蝠俠系列的一個革新。

到了《星際穿越》,諾蘭讓太空題材也無限逼近現實生活:無人機以及靠太陽能提供電力、航空研究基地與現實別無他樣,人們依舊用着手提電腦,做飯也還是老樣子。在盡力的現實感中,太空穿越題材令人感受異常真實,這也是諾蘭所帶來的一種變革,如果他拍的東西類似《星球大戰》、《星際迷航》,那諾蘭也就不是諾蘭了。

《敦刻爾克》,是怎麼樣的呢?有些報道說會超越《拯救大兵瑞恩》,雖然我是諾蘭粉,但看電影前,我是保持懷疑的;看過《敦刻爾克》之後,我很堅定,兩部電影不是一個類型,但同樣偉大。

提到戰爭片,我們第一會想到的大多是《拯救大兵瑞恩》、《黑鷹墜落》這樣的影片。緊張、刺激、血肉滿天飛,去年的《血戰鋼鋸嶺》將這類型做到了極致,日本人的野蠻、美軍的英勇在片中得到強烈視覺體現。

《敦刻爾克》也是戰爭片,它講述的是一段撤退歷史,德軍把英軍逼到了法國敦刻爾克,隔着海就是英國,但英軍有四十萬人需要撤退,在軍方船隻被炸、極度缺乏運輸工具的情況下,這些如待宰鴨子一般的士兵,是如何回家的呢?

到了諾蘭手裏,戰爭片會拍成什麼樣呢?想必他不會去渲染殘酷的戰爭場面,他自己也說過不會去拍攝指揮部裏是什麼情況、丘吉爾是怎樣做的決策,而是通過三個角度,去告訴人們,戰爭的恐怖,以及回家的美好。

這就說到了《敦刻爾克》的核心:懸疑驚悚。

影片的第一組鏡頭,就體現了戰爭對於人類來說是多麼的恐怖,奔跑的士兵、無力的反抗,隨着影片的推進,這四十萬人的無助感被放大,觀衆也隨之牽掛着主角的命運。

海灘上的故事發生在一週之內,而從英國出發的民用救援船和湯老師在空中的激戰,則發生在一天和一小時之內。三個“一”並行發展,敘事結構類似諾蘭參考的影片《黨同伐異》。

這三個角度,如果讓其他導演來拍攝,恐怕湯老師的空戰是最容易被放大爲一個電影的,但“四十萬士兵的無助、恐懼”以及“三個沒打過仗的普通人駛船營救士兵”,能從這兩個角度拍攝的,可能只有諾蘭一人。

這三個角度相輔相成:一週的故事在敵人都沒有露臉的情況下就讓大家感受到了戰爭的恐懼,手法之高明只有觀影才能體會到;一天的海上救援故事闡明人們讓40萬士兵回家的決心;而一小時的故事,則展現了人性的光輝偉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奮力抵抗殲滅。

以往的戰爭片,令人看完電影想扛着槍去打仗,或是獲得一種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而《敦刻爾克》看完之後,體會到的則是戰爭的恐懼,以及人性的偉大,當然還有一個昇華:無論失敗與否,你們回家便是勝利。

在電影裏,諾蘭會呈現血腥嗎?不會。《黑暗騎士》裏,小丑用“變魔術”的理由,將一根鉛筆插入一個黑幫混混的眼中,不見血但令人不寒而慄;《盜夢空間》中,囧瑟夫在旋轉走廊裏與人搏鬥,最後開槍的方向縱穿對方全身,也不見有血跡,只有緊張感。《敦刻爾克》中,諾蘭依舊使用不見血的方式,這次,他讓戰爭展露出它的殘酷無情,讓片中的士兵,遭遇也更加慘烈,這種慘烈並非由視覺直接提供,而是聲音、畫面以及留給大家想象的三重疊加,需要提醒的是,你不需要費心去想象,畫面到了,你自然會腦補那些場面。

同樣功不可沒的還有漢斯-季默的音樂,有朋友看完,說音樂給的太滿了,但這就是諾蘭想要的效果。他在這部影片中用了最少的對話,但是給了很滿的音樂,就是想讓觀衆一直處於緊張感中,這次諾蘭想做的,不僅僅是從眼睛感受到緊張感,也需要由耳朵去感受。有幾段音樂很粗暴,感覺耳朵受到了衝擊,效果就如過往戰爭片中那些被炸得體無完膚的士兵帶來的視覺衝擊,讓人感受到一股壓迫感。

雖不見血,但令人恐懼,諾蘭的高明由此可見。所以,我們需要去拿《拯救大兵瑞恩》的類型,去期待《敦刻爾克》嗎?顯而易見並不是。諾蘭這次帶給觀衆的,是一種沉浸式的感受,推薦大家在IMAX上欣賞,有如隨着士兵一起在海邊等待救援、有如一起和湯老師空獵敵機,也會有在大海上搖晃前去救人的參與感。這,就是諾蘭要帶給大家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