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陽光勵志 > 陽光勵志 > 《敦刻爾克》影評大全

《敦刻爾克》影評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敦刻爾克》影評大全

《敦刻爾克》影評大全

導語:《敦刻爾克》,本身是個歷史名詞,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國人聽《四渡赤水》,結果已經知道,並無懸念。照着史實硬拍,就成科教紀錄片了。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敦刻爾克》影評,大家快來看看吧。

《敦刻爾克》影評大全

篇一:

敦刻爾克的奇蹟

敦刻爾克 書和電影的講述有相似有不同。書的內容更加全面,都是找參考文獻得來的消息,拜訪了很多遺留下來的老兵,從他們的述說中可以看到當時大撤退的時候英法兩軍在現場的表現以及德軍的迅速,不留人,想一網打盡的戰術。電影裏注重描寫了英國海陸空三軍裏小士兵的逃亡與攻擊,刻畫小人物很出衆。書裏更多的是關於大環境的描寫,讓我們知道戰術,對話,當時的慘樣。電影讓人很感動而書讓人全面瞭解這次大撤退。電影中法國兵哥哥是被英國兵歧視,逃亡的一方,而書裏則說了英國首先撤退,並讓法國墊底掩護。雙方士兵爲了生存互相利用,書裏則表示了法國對英國的態度,丘吉爾更想把盟友當下去。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英法聯軍的軍事撤退行動。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1940年6月4號撤離結束。雖然這項代號爲“發電機計劃”的大規模撤退行動使英國及法國得以利用各種船隻撤出了大量的部隊、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但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導致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出現嚴重問題。 此次撤離,標誌着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區落入德國之手。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羣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德軍的主攻方向選在左翼方向,裝甲部隊在馬奇諾防線的北端——曾被視爲是坦克無法通過的崎嶇而森林密佈的阿登山區發動進攻。這讓向比利時進軍迎戰德軍右翼B集團軍羣的英法聯軍大失所料,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北部的聯軍事實上已經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 當時盟軍防線已經退無可退,法軍潰不成軍,英軍無法聯繫上級,無頭蒼蠅。德軍氣勢如虹。英國將領戈特是第一個表示要撤退的人,他的作戰官布里奇曼擬定往北前往敦刻爾克撤退。 22日之後只剩下敦刻爾克能撤退,26日布洛涅失守,加來也即將淪陷。當時戰場電話線大部分都斷了,很難相互聯繫只能靠騎摩托車的通信兵到處找部隊,所以當時盟軍聯絡很少,信息閉塞,只能靠口耳相傳。所以英國撤退時法國得知消息是震驚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一開始是不同意撤退的,可是後來還是被現實逼迫。當時撤到敦刻爾克的士兵總共40萬,一共花費9天,撤退了33萬5千人。法軍一開始撤退人數很少,後雙方政治交涉,法國總統雷諾強硬要求撤退人數一樣,法國民衆當時也不滿英國的提前撤退,導致丘吉爾只能向輿論低頭。28日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投降,讓敦刻爾克東邊防線出現漏洞,終被盟軍堅守成功。英國空軍比德國空軍少很多,因爲空軍總司令已經在思考佈防倫敦了,沒有拿出太多的飛機去掩護撤退,所以也導致德國空軍的肆意空襲。9天時間裏,一有天公成人之美,大霧,雲層和雨水來的總是很合適,德國空軍三次集結對敦刻爾克全面轟炸,不過每一次都出現低矮雲層無法看清,也無法飛行。另外希特勒的詭異休止令也給盟軍三天撤離並且鞏固防線的時間。德軍對於到手的肉狂妄自大且想一口氣吃成胖子,沒有給到致命一擊反倒是放走了二戰未來主力。這次的撤退還有兩國平民的幫助,因爲船隻不夠被征服徵召的不僅僅是船還有人,普通漁民,志願者冒着生命危險趕去解救敦刻爾克碼頭的40萬士兵,着實讓人很感動。 流浪漢號的船長以及他遭遇危險時的冷靜讓人印象深刻。電影裏和書裏都是讓人感到全身發麻的人。當時他遭遇飛機的空襲,利用自己的冷靜以及多年來航行的經驗,在危急關頭運用亡子的理論躲過一劫,讓人很振奮。 還有一個飛行員,拼命擊落了敵人的飛機,而自己也受創。在最後時刻不想死不想放棄讓他活了下來,雖然頭破血流。當時他迫降的地方是英國的某個海邊城市。在海的這頭英國各地人民還在歡樂平穩的度過應有的日子,完全不知道戰事的緊急。而海的另一方三軍打得熱火朝天,盟軍一心想着逃跑,德軍抱着貓捉老鼠心態看着他們的撤退。英國人民消息閉塞,政府也沒有及時說出戰況,導致英國人民像“商女”一般悠閒度日。 印象最深的其實還是無時無刻穿插在書中,士兵們對自己逃亡的描寫。無法英法,兵種,官級,大家都在撤退。和平民,流浪狗呆在一起,從一開始什麼也不知道到後面口耳相傳知道目的地,大家逃亡的路程無非就是睡在戰壕或者壓根不能睡,每天受到空襲的影響進度很慢,還得提心吊膽遇到德軍。等到了沙灘上等待他們的是9天繼續提心吊膽的生活,有着希望卻像沒有希望,過着有一天沒一天的生活,滿心期待回家,坐上船後也不一定能回家,如同行屍走肉般的日子。 看完這本書,真的是感覺世界和平真好。畢竟沒人想要每天心驚膽戰的活着,看完世間疾苦也不想面對人心醜惡。前有敦刻爾克大撤離後有紅軍戰略性轉移路線的長征,很明顯的說明一個道理,逃跑是可恥可是不等於徹底失敗,只要自己還活着,有着實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活着就是一切,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這本書充滿了太多小人物的故事,每一個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書的可看性,而作者就是從他們人生的一兩個瞬間裏抽出來,讓我們展示他們的人生。而他們的存在就是事件發生的本身。這本書結構鮮明,敘述得很慢很細,按照時間軸的方式一點一點的寫出整個大事件[]。幾乎每一個人的出現就會更換一個背景,而這一堆堆的背景鋪墊下的就是人物的現實生活狀況。這本書不是單一的主人公,其實應該是多重主人公,畢竟每一個人在當時戰場上都是主角,雖然渺小但是不可或缺。大家都是爲了戰爭的勝利,希望回到家中享受兒孫滿堂的快樂而拼着命。當然這本書裏也有轉折,還不止一個。撤退時人多船少是一個,有了船順利撤退卻遭遇效率太低是一個,效率提高又遭遇魚雷是一個,防線漏洞的出現是一個。這些轉折都說明了戰爭的不容易,也吸引讀者看下去,並且這些轉折還能圓回來,這個就很厲害了沒跑題。小說裏作者穿插了這麼多小人物的故事,把時間,地點一點點的推近,讓人能夠看下去這個功力真的很厲害了。

篇二:

新學期第一部電影,期待了好久的評分爆表的《敦刻爾克》。在此之前的暑假裏早就看到了關於這部片子的介紹,在整個暑假的國內影院都被籠罩在《戰狼2》高漲的愛國主義情懷之下,諾蘭的這一神作終於帶來了點不一樣的東西。

影片還原了1940年法國敦刻爾克港口40萬盟軍被圍困,最終被來自英吉利海峽另一端的英國人民成功營救的歷史事件。其實這次撤退在歷史上並不光彩,盟軍自大地以爲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而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山路崎嶇難行,德軍無法攻進來。萬萬沒想到德軍一百多個師正是從阿登高地一路攻來,繞過馬奇諾防線,打了個盟軍措手不及,節節敗退。最終40萬人被逼到了敦刻爾克港口,等待救援。德軍一面從陸上包圍敦刻爾克,一面派轟炸機對海灘上的救援船和士兵進行轟炸,情況十分危急。此時英國發動了平民,業餘的水手,漁民等貢獻出自家的船隻前往敦刻爾克進行救援。最終這項名爲“發電機計劃”的行動成功撤回33萬餘名盟軍士兵,遠遠超過丘吉爾首相預期的3萬人,爲日後的反攻德國保留了火種。

影片分爲3條線來講述,分別是空中的戰鬥機,海上老漁夫的救援船,和海岸上等待救援的部隊。因爲三條故事線持續時間不同,分別爲海岸上一週,救援船上一天,和戰鬥機上一小時。所以講述的速度和方式也不同,但三條線始終互相關聯密不可分,最終揉合爲一體。可能這就是諾蘭在時間上施展的魔法,任何人都在與時間賽跑。

縱觀整個影片,德軍始終沒有出現,但是整部影片都始終讓人處於一種十分緊張的狀態中,雖然沒有看到德軍,但是通過撒下的傳單,擊穿船體的子彈,夜裏突襲的魚雷等等能夠明顯地感覺到德軍一步一步地逼近,時間所剩無幾。這也是諾蘭的過人之處,並不直白地告訴你,而是讓你明顯地置身其中。

從整體來看,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使33萬的兵力得到了保留,但是到了每個個體而言,回到家,還是葬身海底,都只有一種可能。所以對與每個個體,這是一次巨大的劫難,當死亡就在面前時,是誰都不能做到泰然處之,是誰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回到海對面的家。這是人的本性。本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老船主和飛行員,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任務,爲這次行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老船主駕船救起一名名落水士兵,飛行員一次次擊落敵軍轟炸機,直至燃油耗盡。他們只是這次行動中微小的兩束力量,但正是這一束束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完成這次偉大的壯舉。

影片最後回到家的士兵念着丘吉爾的演講詞:...我們決不投降,即使這個島嶼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入飢餓之中,這是我一分鐘也沒有相信過的,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仍要英國艦隊的武裝保護之下,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爲適當的時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任何時候都不放棄,想盡一切辦法活下來,因爲活下來,未來就有無數種可能。

篇三:

二戰,歐洲戰場,從時空轉換上將重要的地名進行排序的話大約是馬其諾防線--敦刻爾克--倫敦--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諾曼底--柏林,在英美電影史上,除了象徵着失敗和撤退的敦刻爾克很少被搬上過銀屏之外,其他地方展現盟軍英勇善戰,無畏犧牲的電影已經被無數次地演繹和重現在觀衆面前,這次美國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將這十幾天驚心動魄、爭分奪秒的戰略大轉移的故事拍成了一部能與斯皮爾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相提並論的電影,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諾蘭已經超越了他的前輩斯皮爾伯格,故事情節在三條時間軸線上齊頭並進,用一種幾乎令人眼花繚亂的剪切手法,將一個看似沒有多少閃展騰挪空間的簡單故事變得豐滿而耐人尋味。

對《敦刻爾克》抱有戰爭宏達場面,希望能夠看到類似於《拯救大兵瑞恩》開場中展現的血腥刺激戰爭場景的觀衆估計會大失所望了,諾蘭沒有俗套地模仿斯皮爾伯格,直接去變現兩軍交戰的火爆場面,而是另闢蹊徑。影片中沒有槍林彈雨,沒有殘肢斷臂,連敵人德軍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幾個,然而,戰爭的硝煙的刺鼻氣息與戰爭殘酷而慘烈的一面一樣展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條時間軸是海灘一週。兩個丟盔棄甲,槍都不知道丟到哪裏去的士兵,從前線撿回一條命後來到了敦刻爾克海灘,與無數同樣失魂落魄,心急如焚的其他軍人一樣希望立刻撤離隨時可能被德軍消滅的狹長海灘一隅。求生是每個人的本能,雖然說作爲軍人需要攻城拔寨,流血犧牲,視死如歸,但是,生存下來有時候會比犧牲更加重要,兩個從來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年輕人從死人堆裏僥倖活了下來,所以,他們想方設法要登上軍艦,生存、回家,不管採取什麼手段。換上英軍服裝的法國士兵吉布森和遭受炮擊後心存恐懼的英國士兵湯姆都不是反面形象,他們只是害怕,他們求生的本能讓他們做出或許有點出格的事情。諾蘭讓戰爭迴歸人性的本能,那就是希冀生存,哪怕是一點點希望,求生就是正義,回家就是勝利。

第二條時間軸是遊艇一天。作爲平民的船長道森,響應祖國的號召,帶着自己的兒子和兒子的朋友,駕着自家的遊艇“月光石號”橫渡英吉利海峽去營救被困在敦刻爾克的同胞。船長的義無反顧,兒子看到敵機時候的害怕與驚慌,年輕水手喬治的興奮與自豪,讓人看到在戰爭面前一個無所畏懼的民族,一羣視死如歸的平民,他們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冒着可能被德軍飛機炸沉的危險,去營救另外一羣生命,人性的光輝閃耀。當然,更有那個被他們救起來神經錯亂的士兵墨菲,戰爭在他心裏留下了幾乎永遠抹不去的創傷,對他來說英吉利海峽對面的敦刻爾克就是人間地獄,他只是不想再回到那個地獄,因此還失手將年輕水手喬治推搡倒地而死。但是,最終墨菲被船長的堅毅,飛行員的勇敢以及士兵們的強烈的求生欲治癒了心靈的傷痛。影片最後有一個小小的細節,那就是回到英國的墨菲衣冠整齊地走進報社,第二天船長和兒子就在報紙上看到了頌揚年輕水手喬治的報道,稱之爲“英雄”。人性的光芒在這裏昇華了,一條生命換回了另一條生命的重生,不得不佩服諾蘭在細節上的處理爐火純青,天衣無縫!

第三條時間軸是空中一小時。三名英國皇家戰鬥機飛行員駕駛三架戰機升空迎敵,他們是敦刻爾克海灘上心急如焚,等待回家士兵生命的空中“守護神”。大家都知道,現代戰爭,制空權至關重要,中國抗日戰爭的悲壯和慘烈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在戰爭剛剛開始沒幾個月空軍就喪失殆盡,後來纔有了陳納德的“飛虎隊”,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又有了美國人支持的全新空中力量,戰爭局勢才慢慢扭轉。一覽無遺的海灘,毫無遮攔的大海,沒有空軍的拼死保護,英法盟軍的士兵就是德軍戰鬥機的活靶子,英軍的軍艦就是德國轟炸機練習投彈的最好道具。三名勇敢的飛行員以其高超的駕駛技術,不怕犧牲的貴族精神,擊落了一架又一架敵機,讓焦急等待的士兵們看到希望,生命的希望。在明知燃油已經不足的情況下,堅持不返航,依然朝着敦刻爾克的方向飛去,在失去動力之後,影片以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超現實主義的誇張意境,不可思議的情節安排,將一名英國飛行員的壯舉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觀衆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螺旋槳不再轉動的飛機就像一隻折翼的大鳥,雖然不能再拍打翅膀,但是依然展翅翱翔,這個鏡頭將會成爲空戰影片的經典。

《敦刻爾克》與《拯救大兵瑞恩》看上去都是英雄主義的讚歌,本質上都體現了對每個平凡生命的尊重,那就是西方社會一向遵循的“救一人就是救世界”的信念而恪盡職守的果敢與單純。懦弱也好,勇敢也罷,貪婪也好,正義也罷;恐懼也好,堅定也罷。爲了逃生,一羣英國士兵要將一個法國士兵趕出船艙;將軍在送走最後一個英國士兵之後堅毅地敬禮致意後依然留下來幫助法國軍隊撤退;飛行員緊急迫降後非常從容地損毀飛機,然後帶着一絲輕蔑的笑意迎接德軍的到來。《敦刻爾克》在每個細節上處理得都非常精緻,短短兩個小時不到的影片在三根情節主線的穿插交匯中把觀衆牢牢地抓住,不敢有一絲鬆懈。諾蘭的成功就是將《敦刻爾克》拍成了具有中國水墨畫特質的錯落有致與層次分明,着墨不多的畫卷上表現出來的意境卻是氣象萬千,展現出來的內容卻是層出不窮,不像他的前輩斯皮爾伯格在表現戰爭時候濃彩重抹的水彩畫,線條分明,色彩濃郁,或許,這就是諾蘭風格戰爭影片的發軔之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