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書評精選三篇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書評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書評精選三篇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書評精選三篇

導語:小說流露出了大膽的、不同尋常的、光芒四射的精神力量,也許扭曲的童年陰影、生命中的那些陰霾從不會真正離去,但當我們做出抉擇,也就分離出一個屬於過去的自我,過去依然存在,但新我得以重建,我們也就找到了救贖。一起來看看它的書評吧、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書評精選三篇

書評一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就像世間沒有唯一的答案.

有些人的童年是一座孤獨破敗的花園。

每逢禮拜日,珍妮特的母親都會早早起牀禱告,不允許任何人在十點前進入客廳。結束之後,她會走進廚房喝茶,接着對珍妮特說出以下三句話之一:

但珍妮特知道,母親也會有開心的時刻,那就是參加教會活動、研讀聖經的時候。她會對珍妮特講述聖人們的生平事蹟,告訴她如何才能得到救贖——心無雜念地跟隨上帝的腳步,告訴她什麼是真正的敵人——隔壁鄰居(因爲他們是異教徒)、性行爲、喝酒、被別人察覺自己家境窘迫,以及學校。

所以,在母親的“指引”下,珍妮特的啓蒙讀物是聖經,啓蒙課堂是教會的禮拜,天堂的盛景與地獄的烈焰在她的世界裏司空見慣。然而,當母親迫於壓力不得不把她送入學校之後,這一切卻令她成了師生眼中的“異類”

珍妮特毅然決然地選擇離家出走,她去殯儀館打工,兼職賣冰激凌。後來,她去了精神病院工作,因爲可以是全職,重要的是,提供住宿,這對於經濟窘迫、無家可回的她而言,再好不過了。

珍妮特遠離家鄉,擁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她無法一勞永逸地拋卻重重陰影——那是童話裏的情節。但她始終有勇氣堅持自我,從未懷疑過自己的選擇。故事還在繼續,而這就是成長。

個人思考:珍妮特的內心真的很強大,在養父養母生活的村莊依舊做自我,抵抗一大羣人,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意志力。一直堅持做自我,離家出走,活出自我。

書中詳細記載作者自己的生活歷程,一步步對抗外界,活出自己的人生,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生活沒有唯一的方式!

書評二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的珍妮特從未隨波逐流,也從未被強大的情感勢力與社會勢力所壓垮。多年以後,作者珍妮特·溫特森在一次媒體採訪時說:“我認爲我們每天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保持清醒——活得明白,想得通透。”

不管書裏還是書外,“珍妮特”一直是那個我們喜歡的珍妮特,她傷痕累累,她勇敢無畏。

記憶是打滿結的線,我們很難知曉開頭與結局,但這就是成長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問世於1985年,是英國著名作家珍妮特·溫特森的處女作,一經問世,便獲得聲譽極高的英國惠特布萊德小說首作大獎,後由溫特森親自操刀,改編成BBC熱門劇集,獲戛納最佳劇本等多項國際大獎,如今已成爲英國中小學教師力薦書目。

也許在每位作家的處女作裏,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作家本人的身影。《橘子》的主人公也叫珍妮特,同樣從孤兒院被領養到一個虔誠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也同樣因愛情而與家人漸行漸遠。甚至很多讀者認爲,《橘子》中的故事就是珍妮特·溫特森本人的真實經歷。

如今59歲的珍妮特•溫特森在大學教授創意寫作課,還是一家有機食品店的老闆。在一次媒體採訪時被問到:“2018年有什麼新年願望嗎?”她說:“教我的貓學會說話。”

就這個問題,溫特森在2011年撰寫的自傳中給出了答案:

“關於《橘子》這個改編版本,我認爲對我而言最悲哀的是,我寫了一個自己可以承受的故事。另一個故事太痛苦。我無法從中倖存。”

記憶就像一團打滿結的線,我們不過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拆解成不同的圖案,可最真實的圖案呢,在哪裏?它或許早已被遺忘,因爲它不應該被記住,也不能被記住,正如溫特森說:

“當處境艱難時,人們拋棄過去便毫無顧慮。血肉會焚燬,照片會燒掉,而記憶,那算什麼?”

愛情總是來得毫無徵兆,在第二次愛上一個女孩之後,珍妮特再次遭遇了孤立與懲罰,但這次不同。如果說第一次是對她情感的壓抑,那麼這第二次就是對她生而爲人之意義的否定,連同母親在內,教會的所有人都認爲這是她掌控教會權利的惡果,開始反對她佈道,認爲佈道應該是男人的事情,諷刺的是,在此之前,正是母親一心一意地要她走上這條人生之路,她也一直認爲,這會是自己的歸宿。

“這就是我的處境,我在講壇上的成功反而成了墮落的緣由。”

珍妮特毅然決然選擇離家出走。她去殯儀館打工,兼職賣冰激凌。後來,她去了精神病院工作——那裏可以提供住宿。這對於經濟窘迫、無家可回的她而言,再好不過了。

漂泊在外多年以後,珍妮特踏上了回去的路。

“十個街區,二十盞路燈。”我自發地數了起來。很快就會到了……突然間,我再次站在了家門口……我徘徊良久,而後猛然鼓足勇氣,推開了前門[]。

當她一個個一盞盞地經過之時,關於過去的一幕幕是否會陸續涌現——那些關於家與愛的追尋和背叛。

“家”是一個普通的詞,更是一個複雜的詞。《奧麗芙·基特里奇》中,作者借人物之口說出了一句直抵人心的話,“許多人無家可傍,儘管他們仍有家可歸”。

這種情感在米蘭·昆德拉的《無知》中則更爲微妙,“家”的意義也化爲更大意義上的“故鄉”。

主人公伊萊娜流亡法國二十多年後,終於得以返回故鄉,遺憾的是,隨之而來的並不是想象中的熟悉安穩,而是迷惘、困惑和憂傷。實際上,對她來說,異鄉的生活更加安樂,迴歸故鄉反而是一次巨大的冒險。

顯然,與伊萊娜不同的是,珍妮特對於故鄉並沒有多麼美好的期待。關於這一點,她早已做好準備。

母親的教會忙碌依舊,昔日的鄰居有去有留。當珍妮特站在最初離開的地方,面對熟悉的場景與昔日的初戀時,她終於明白“時間是最厲害的殺手,人們遺忘,厭倦,變老,離去。”她不禁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離開過。也許,在離開之前,早就有部分自己永遠停留在了原地,停留在任何一個曾經去過的地方。

也許,在某時某地,我們都曾和過往的自己擦肩而過。

“有人說,故事中有真相可尋,還有人說,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可以被證實。我不相信這些說法。唯一可以確信的就是事情都很複雜,你很難找到開頭,也不可能搞清楚何謂結尾。”

珍妮特遠離家鄉,擁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她無法一勞永逸地拋卻重重陰影——那是童話裏的情節。可是,她始終有勇氣堅持自我,從未懷疑過自己的選擇。故事還在繼續,而這就是成長。

書評三

如躍然在序中對溫特森風格的簡介,她的筆法很豐富,充滿了跳躍性,往往一部分讓人感覺十分晦澀,甚至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繼續、是否還要繼續,又緊接着一部分緊張刺激的情節、豐富多彩的描寫,再來上一部分充滿哲理和隱喻的平靜講述。總之,總是在不適應和適應中不斷徘徊。而最終,這些跳躍着的閃光點,拼湊成了一幅最絢爛的畫面。作爲一個整體,成就一部優秀的作品。

初讀,對繁雜的宗教描述感到心煩,感覺平淡無奇,只是充滿了厭仄。在龐大的宗教背景下,依舊讓人嗅到了一絲蕾絲邊的氣息,那一刻,甚至讓我將溫特森和沃特斯搞混了。而隨之故事的發展,果然是朝着這個方向步步深入。讀到抗爭最激烈的那個部分時,也是我讀的最認真最起勁的,心中一直在暗暗想,這樣的抉擇簡直就是和電影《心底的逆流》如出一轍啊,在龐大的宗教情節背景之下,發生了這樣不堪的戀情,而上帝始終都在遠處高懸,遠離在人間。那麼,她最後又將如何收場呢?可是,翻過一頁,故事變的更加跌宕。初戀就那麼草草收場,原來溫特森的選擇也不是唯一的,初試的失敗,是爲了驗證自我,也是爲了積累經驗,隨之開展新的更加保險的戀情,而所有的愛,最終都無疾而終。故事的最後,是那麼平淡,上帝依舊存在,但是在更加遙遠的地方。頑固的母親,執着的母親,依然專一,可專一是專一於某個對象,而不是對某個對象的專一。她也終於承認,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的確,唯一是存在的,但不是絕對存在的。上帝是唯一的,但對上帝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愛情是唯一的,可愛情的對象是可以換的。每一次我們都鍾情於吃一種水果,但不代表其他的水果不會成爲未來的選用品。人生只有一次,但活法多種多樣,在若干年裏可以不變,但不至於一生如此。

或許我理解的太過淺顯,而這種理解,必定更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