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陽光勵志 > 正能量語錄 > 傳承傳統文化議論文素材大全

傳承傳統文化議論文素材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傳承傳統文化議論文素材大全

傳承傳統文化議論文素材大全

導語: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千里傳,萬里路途多遙遠,異國他鄉中華文化美名揚。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細細品。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傳承傳統文化議論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歡。

傳承傳統文化議論文素材大全

篇一: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的文字也歷時久遠。從最初的倉頡造字,後來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又經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經過多年的流傳,有了如今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自然是學養深厚。

相傳,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鍾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因爲沒有人能像鍾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後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瞭解的人。一個“知音”裏,就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萬的詞語中,包含了多少中國的歷史文化。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希望能有一個一心一意的人,就這樣,和他一起走到白頭也不分離。這樣一句家喻戶曉的詩句,沒有堆砌的華麗辭藻,卻扣人心絃,因爲它飽含着真情實感。

古語云“百善孝爲先。”那麼說起美德,孝順就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育我們長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們應當感謝,應當報答。一篇廣告,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對媽媽說說‘媽媽,洗腳!’”讓我記憶猶新的,不僅僅是那個小男孩的乖巧,還有他那份發自內心的感謝和至深的愛。他給了我們一個典範,一個讓年幼的孩子尚有這樣的感恩之心,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大家應該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大學畢業,到一個公司應聘。他走進大廳,看見地上有一張紙屑,來應聘的人很多,卻都只顧着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撿起那張紙屑。於是,他走過去撿起紙屑,扔進垃圾桶裏。就是這樣一個舉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並沒有很高的學歷,卻在這次應聘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爲那一個小小的舉動。”這樣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顯示出一個人的品行。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身爲中華民族的一員,讓我們肩負起這個責任“傳承文明,弘揚文化。”

篇二:

中國傳統文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不少裏,作者們爲中華民族永不改變的傳統文化拼命吶喊,竭力控訴着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漠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

在我國傳統節日裏,我“遙望”古代詩句而感慨。傳統文化在我的腦海裏似乎已轉化成了一串串飲食文化的符碼,爲我品嚐中華“小吃”劃定了時刻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察覺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知道吃湯圓的時候又到了。“湯圓呢?這天但是元宵節啊!”餐桌上的麪包既讓我驚訝又讓我納悶。湯圓湯圓,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團團圓圓的意思。傳統文化在不一樣的節日裏,用不一樣的東西告訴我們。它沒有消失,就像大家春節一家要團聚在一齊,吃着年飯。不一樣的人用它們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隨之改變。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流動時刻的凝固劑,更是民族個性的烙印。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個性情感,彷彿羣體無意識般地充實着傳統文化。內斂含蓄,善良仁義,樂觀信賴,天人合一……這是一種純粹的情感,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一路走來,不一樣時代的人們賦予了它不一樣的形式,有的至今爲人們所熟知,有的已湮沒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而此刻的我們,儘管奮力追溯着

一切傳統文化的習俗,爭相效仿,但同時並存的,卻是日漸冷漠的人情,有的人能夠爲了工作利益而擠壓出更多的時刻,卻從不爲自己的親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靈留一點空間。漸漸地,他們看不見世間的大象,聽不到世間的大音,他們與傳統文化分手,他們與人間真情絕緣。

我們回憶着傳統文化,那我們何時能回味傳統文化呢?莎士比亞以前說過:我們所謂的玫瑰,如果換一個名字,不也一樣芳香嗎?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傳承,但花謝了無關緊要,我們所務必做的,是讓那餘香漸飄漸遠

篇三:

記得胡錦濤主席曾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時說:“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澱着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爲準則。”的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屹立世界之巔的基石。

衆所周知,文化興,民族興;文化衰,民族衰。在歷史長河中始終遵循這麼一個定律,一個民族的興盛,必定是從文化的繁榮開始的;一個民族的發展,也離不開文化的支撐。而當歷史的塵埃落定,有許多東西都化爲烏有的時候,唯有文化以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形態存在着。這便是文化對於一個民族而言的靈魂作用。

隨着傳統的民俗活動等逐漸遠離我們的視線,京劇等優秀劇種在流行音樂一浪高過一浪的發展勢頭中瀕臨危機,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因後繼無人逐漸衰落,我們不難發現,傳統文化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它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傳統民族精神的逐漸缺失。因爲傳統文化的發展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那麼,誰來承擔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呢?

作爲一名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不能因爲久居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也有着自己應盡的責任。當本民族的藝術精品被外來的泡沫文化所淹沒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我想不僅僅是記於心中那麼簡單。我們要守住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血脈,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一直髮光發亮的遺產。譬如,國粹京劇,詩詞歌賦,我們的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傳統美德,各類傳統節日等等。這是在我們華夏子女血脈裏流淌的使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忽略它放棄它呢?也許,我們無法杜絕外來快餐文化的侵略,但是民族使命要求我們記得在情人節送玫瑰的同時,也必須記得七夕時牛郎織女的相會,我們知道在感恩節吃火雞的同時,也必須不忘元宵時的湯圓,我們必須記得每個中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意義,這代表了中國,代表了中國文化,代表了我們沒有忘記,我們在走着自己的文化之旅,我們欣賞國外的很多風景,但我們絕不摒棄我們的文化大餐,我們在學習,我們在傳承,我們在進步。

我們應該還記得那句歌詞“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我們同爲中國人,不僅僅因爲我們是黃皮膚、黑眼睛,會說一口中國話,真正讓我們中國人感到是同氣連枝、血脈相連的是來自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證明,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它也構成了人們生活和追求幸福的不懈動力,構成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們要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繼承我們的優良傳統,深深的銘記我們的血脈中噴薄的中國精神。讓我們向我們的民族致敬,向我們的民族文化低頭,謙虛的表達我們最虔誠的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