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陽光勵志 > 陽光勵志 > 《無問西東》觀後感悟800字三篇

《無問西東》觀後感悟800字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無問西東》觀後感悟800字三篇

《無問西東》觀後感悟800字三篇

導語:“不放棄對生命的思索,追求自己生命中的真實。”,這是我看完電影《無問西東》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無問西東》觀後感悟,大家快來看看吧。

《無問西東》觀後感悟800字三篇

篇一:

《無問西東》講述了四個時代、四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一個故事中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很多觸動心靈的安排和情節,讓人難以忘懷。四個不同時代卻同樣出自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對青春滿懷期待,也因爲時代變革在矛盾與掙扎中一路前行,最終找尋到真實自我的故事。

看完電影,電影裏的旁白直抵人心,久久在我耳邊響起,讓我記憶深刻,難以忘懷。電影裏問道:“如果提前瞭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最後,電影裏旁白:“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看完這部電影,我的體會是: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做真實的自我!

一、遵循內心,做真實的自己

電影裏第一個故事講的是1920年代,清華大學學生吳嶺瀾在考試成績公佈欄中看到自己的英文、國文考試是滿分,而物理考試墊底,這讓他陷入了迷惘。梅貽琦校長約談了他,問他是否考慮轉系。吳嶺瀾表示不想考慮,他答道: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我何用管我學什麼,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面對有實業報國的雄心壯志、又如此懂得惜時好學的青年,梅校長卻說出一意味深長的話:把自己交給繁忙,得到的是踏實,卻不是真實。聽了梅奇校長的話,吳嶺瀾經歷一段冷靜的思考的過程,直到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在清華大學演講,他聽到泰戈爾說:“人類的文明正等着一個偉大的圓滿,等着她的靈魂的純美表現。這是你們的責任,你們應得在這個方向裏盡你們的貢獻。”他看到站在泰戈爾身邊的樑起超、梅貽琦、徐志摩,等文人身上散發的平和、從容與自信的氣質,才決定遵從內心,改讀文科。十幾年後,吳嶺瀾已經成爲西南聯大的老師,他在躲避敵機轟炸時,在敵機咆哮、轟炸的山溝裏,他淡定地對着學生朗誦泰戈爾的詩,和學生一起面對血雨腥風沉浸在文藝的天地裏。

我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在那個年代,青年學生選擇專業,是根據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寧願犧牲自己的興趣,也要爲實業救國發奮努力。他們身上有一種救國救民的使命感。而那個年代的大學校長是那麼瞭解人、愛惜人才,他沒有責備學生學有所短,而是發現學生學有所長,引導學生認識自己、重塑自己。他告訴學生生命是有限的,不要勉爲其難,要尊重自己內心的真實。他告訴學生什麼是真實,以及人能夠從真實中獲得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從面對敵機轟炸時吳嶺瀾的詩朗誦中,我看到了:教育者對人的尊重,教育的真誠,教育對人的美好成就是如此動人,難怪在那個年代,國家積貧積弱,教育捉襟見肘,卻能大師輩出。

二、改正錯誤,做真實的自己

第三個故事在電影中佔的份量很重,也很沉重。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王敏佳、李想在同一醫院工作,因爲都是孤兒他們情同手足。這天,相約去看望中學老師,卻撞見師母在四合院裏對老師辱打辱罵。王敏佳看到後非常氣噴,差一點要衝上去與師母論理。後來,王敏佳和李想拓着病歷上不同的字體寫了一封譴責信給師母。

師母從“一豆到底最後三個感嘆號”的書寫特點中發現那封譴責信是王敏佳所寫,她氣極敗壞地來到醫院,當衆打了王敏佳一記耳光,並辱罵他勾引自己的丈夫。與此同時,李想在爭取醫院派他去支邊,那在當時是非常光榮的事情。李想爲了能夠順利去支邊,選擇了逃避自己參與這件事情的責任,讓王敏佳獨自承擔後果。因此,引發人們對王敏佳人品、身份的懷疑與詆譭。這天,醫院裏這一邊是支邊青年李想在作先進事蹟報告,另一邊是壞女人王敏佳在挨批鬥。最後,王敏佳被扇動起來的羣衆羣摳,幾乎被打死。她的師母良心上過意不去,竟然投井自盡。

心懷悔恨的李想如願去支邊了,他犧牲在邊疆。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李想在臨死前:說着他在王敏佳墓前陳鵬說過的話:死者已矣,生者如斯。說明他已大徹大悟,修正了自己的錯誤,回到真實的自己。與其說他是爲救別人而犧牲,不如說他用死爲自己當初的私心贖罪。

三、抵制歪風,做真實的自己

《無問西東》既是對百年清華風骨的追憶和自省,也可算是清華對時代的一次提醒。經歷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年代的人們,對發生在改革開放年代的故事比較感興趣,而張果果的故事就發生在當下,所以,他們對張果果抵制歪風、做真實的自己的故事比較感興趣。

張果果是廣告公司高管,遇見從山西來京城生育四胞胎的一家人。此時此刻,他正在策劃奶粉廣告,他想讓四胞胎爲奶粉代言,幫助他們獲得奶粉公司的援助。因爲公司同事之間的爭奪、利用,卻讓他的計劃泡湯了,他只能獨自承擔自己對四胞胎家人的承諾。一方面是來自四胞胎家人無底的熱望,一方面是身處爾虞我詐的職場,他表面看似平靜,內心其實非常的糾結。父親看出他的不開心,告訴他世界上還有比‘贏’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內心的安寧。我們可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無論世界如何,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則,忠於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好人,要比做一個沒原則的人,付出更多的代價,可是,做什麼會讓你真正開心,你要問清楚自己[]。”張果果終於愉快地承擔起資助四胞胎姐妹的擔子,並開始對四胞胎的救助。

後來,我們又看到了張果果的上司David和Robert的競爭,因爲利益關係,張果果成了他們暗鬥的“犧牲品”,而張果果在利益的誘惑面前,最終沒有妥協。這就似乎諷刺了張果果買肉的鏡頭,他媽媽在這家店買肉買了好幾年,從來沒在精肉中摻雜肥肉,但是爲了賺取更多的錢,最終店家做出了違背信譽的事情。而張果果經過親身的感受,不斷地思索人性,最終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找到了自己的善。就如同鏡頭中他扔到垃圾桶內的肉餡,徹底決裂。“我和他們不一樣”,這是一句非常具有力量的一句話。影片最後張果果,爲孩子畫了一幅五彩繽紛的城市畫卷,這個暗喻鏡頭,預示了生活總是充滿了美好,需要我們遵從內心,無畏的去追尋。張果果的迴歸真實,是一個榜樣,這世上,有比贏更加重要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珍惜與追求。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經歷了社會風氣的敗壞,弄虛作假等歪風邪氣盛行,讓每一個人深受其害,卻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爲,人們能感受到做一個好人要比做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付出更多的代價,卻感受不到一個沒有原則、不敢做好人的社會,會讓人人付出更大的代價!

觀影完畢,我的腦海裏也盪漾起一些模糊的記憶,大概也多少與“真實”相聯繫。成爲真實的自己,其實是人類對“真實”的守望之美。我認爲:人生常常會面臨不同的選擇,有時候別無選擇,其實別無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人都將爲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與其辛辛苦苦活在外在的榮耀裏,不如從容淡定地活在內心的真實中,成爲混沌現實中一股清流。

做真實的自己,自覺地調整、自願地承擔、自主地擔當、自在地努力,讓內心安寧,即使要爲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篇二:

“不放棄對生命的思索,追求自己生命中的真實。”,這是我看完電影《無問西東》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這部電影用四個不同時代的不同故事展現了不同時代下人們的選擇,在愛情與前途面前,在理想與世俗面前,很多人都會迷茫,面臨着艱難的選擇,電影中的每個人物都閃耀着人性的光芒。電影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終歸是要自己走的,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人生才能夠活得真實有意義。

民國初期的吳嶺瀾, 文科優秀的他因專業選擇而感到迷茫,只因那個年代別人都認可的是實科;抗戰時期的世家子弟沈光耀,國難當頭欲投筆從戎,保家衛國,卻遭到家裏人反對;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李想,因時代背景不得不在愛情和夢想之間做出艱難選擇;現代社會的張果果,同樣面臨着職場的各種鬥爭讓他迷茫。

他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世俗看法的影響,迷惘而不知所往。假若我們提前知道了即將要面對的人生,是否還會勇往前行?這是一個簡單而又難以回答的問題 ,人生遇見的種種事情,或喜或悲,世俗的力量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

最終,他們都選擇遵從本心, 思索生命的真實與意義,聽從內心,無問西東。什麼是真實?就是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梅貽琦的一番話和泰戈爾的演講讓吳嶺瀾徹底醒悟 ,聽從了自己的內心,選擇棄理從文, 把這些思想傳遞並影響了西南聯大的學生。當沈光耀看到活蹦亂跳的孩子在日機的轟炸下死在母親懷中,他決定遵從自己真實的內心,棄筆從戎。在一場慘烈的戰鬥中,當他看着自己的戰友一個個在敵人的炮火中犧牲,身負重傷的他,一句 “回家”,便駕駛飛機,衝向敵人的軍艦,與敵人同歸於盡,慷慨赴死。讓人潸然淚下的李想爲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他逃避了事實,放棄了真實,在遇難時,把食物給了張果果的父母,犧牲自己,慷慨赴死,選擇救贖。

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隨波逐流,選擇做了自己該做的,卻不是自己想做的。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缺的是從心裏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的人。作爲他們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他們本可以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如果只是那樣,他們就不會成爲社會之光,希望之光。

我們青少年,作爲祖國的未來,應該不忘初心,堅定信念,不問世俗,無問西東。最後,我們在讚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地忘了自己的珍貴。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篇三:

昨天跟着孩子斷斷續續地看了曾經很火的電影《無問西東》,能力有限還是看不大懂,只不過多次被觸動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我想電影的主題應該是年輕人不管去祖國的哪個方向,都是愛國的表現,都想着爲祖國的建設貢獻一切。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支邊爲他人犧牲的李想,製造原子彈大塊脫髮的陳鵬,都是好樣的!儘管李想曾經是個懦夫,爲了自己,爲了一個支邊名額,沒有承認和敏佳一起寫了那封信。

敏佳的被批鬥被暴打讓我看到了那個年代政治運動的可怕,普通人的無知,時代的裹挾,一個人的無助,動不動上綱上線的恐怖。

其中沈光耀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他是將門之後,文武雙全,家教甚嚴。多少次他開着飛機投食給孤兒院的孩子們,孩子們稱抖動飛機翅膀的他爲晃晃叔叔,他的行爲儘管一開始不被理解,後來感動了上司和同伴。一組飛機在天邊的雲霞中穿梭,只爲了兩個字同情。

孤兒院的孩子們在一個被炸壞了的神父帶動下唱着動聽的歌曲,企圖忘記飢餓忘記戰爭忘記痛苦,他們用歌詞中想象的美好幸福去抵擋困境,獲得內心的安寧。

日軍打下來八架我們的飛機,我哭了,他們對我們的飛行員進行掃射,坐在降落傘上的他們成了靶子,沈光耀不僅擊落了一架飛機,自己受傷,而且他在最後一刻,讓飛機垂直下落,炸燬了日軍的一搜軍艦,無疑他是智勇雙全的!死得其所,壯哉偉哉!

我想,假如不是二戰,假如他聽從母親的教導,沈光耀也許會壽終正寢,但是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哪容得個體去選擇生活方式。很多人去了羅布泊就再也沒有了,很多人在戰火中失去了一切,很多人還沒有品嚐世間的美好就走了……

我最怕你在下降的時候把我推開,我給你託底。這恐怕是最美的情話,在敏佳被誤解被傷害的時候。他們是相愛的,他們彼此思念,他們都想找到對方。

西南聯大的房子是師生自己蓋的,下雨天漏雨,當老師的長衫上被打溼,當雨聲嘈雜了課堂,教授在黑板上寫下四個清秀的繁體字靜坐聽雨,那是楊振寧的老師啊!

警報來襲,他們在山洞裏聽陳寅恪先生講文學哲學。那時那地,簡易的黑板,殷紅的土地,飛機的轟鳴,還有老師朗誦泰戈爾的詩句的聲音會繽紛成汪曾祺等人一生最絢爛的記憶嗎?

國立西南聯大巍然屹立,學校的辦學氣氛讓人嚮往,每個人都那麼智慧向上,學生如飢似渴,先生聲名顯赫。所謂名校應該是名師薈萃的地方。比如沈從文,錢鍾書,馮友蘭,錢穆,聞一多,朱自清……他們是聯大的老師。

滇緬公路是愚公移山的奇蹟,美國飛虎隊爲我們的抗日戰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個讓人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不可忘卻,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感恩爲我們的幸福生活英勇逝去的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