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圖片 > 關於三月三的節日素材

關於三月三的節日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爲最隆重。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關於三月三的節日素材,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三月三的節日素材

漢族三月三的由來:“鬼節”與蒿子粑粑

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陽間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陰間看看,方便得就象走親戚一樣。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鬆了。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綵,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着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他們有的遊蕩於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遊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爲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唸經畫符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遊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後,就長離人間了。

說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羣結隊到山間地裏採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現在,舒城、霍山民間還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呢。

三月三節日介紹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畲族慶祝“黑米節”,家家煮黑米,全家人一起吃,送給親朋好友。同時,他們也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來紀念這個節日。連江縣小昌民族自治縣的畲族人民也慶祝吳梵節,這在山村裏非常熱鬧。黑米是畲族利用山上一種叫做吳橋樹的野生植物,取葉子熬湯,然後將糯米浸泡在湯裏幾個小時,用木甑蒸熟而成。這種黑米是藍綠色的,黑黑的,有光澤,吃起來軟軟的,好吃。

由於黑米的防腐和開脾作用,黑米用苧麻裝入袋中,在通風陰涼的地方懸掛幾天。如果加豬油翻炒,會更好吃。所以有句話叫“一家蒸十香”。

三月三日可推記傅。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從土裏造人,繁衍後代。伏羲在河南東部被尊爲“先人之祖”,太昊陵古廟建在淮陽(伏羲的都城)。農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是太昊陵廟會。

三月三其他民族的習俗

3月3日在古代也叫爲什麼農曆三月初三,也稱爲“上思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典型的漢族、壯族、苗族和瑤族。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軒轅生”。

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日”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生日。在廣西,農曆三月初三不僅是壯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壯族祭祀祖先和盤古、布洛陀祖先的重要日子。每年3月3日,壯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頭唱歌,聚集在河邊過節。同時,“壯族三月三日”不僅是壯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的傳統節日。

據記載,三月三日歌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壯族民歌的發展尤爲突出,歌詠晚會非常流行。在古代,年輕的男女聚集在街道上或河邊喝酒唱歌。到了清代,形成了大規模的“歌圩”,數百人甚至數千人聚集在一起唱歌。

壯族三月三的傳說故事

相傳,很久前,狀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一無所有。有一年,狀鄉大旱,鄉親們求達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糧,達桂跪奏道:“狀鄉百姓顆粒無收,吾伴千歲前往視察。”達桂伴駕來到狀鄉,只見田土龜裂,禾穗枯焦,一羣羣面黃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達桂跪下說:“千歲親見,萬望免糧。”土皇帝無奈只可免去狀鄉皇糧。打那以後,他對達桂恨之入骨,可是鑑於達桂的聲望,又找不出什麼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計,陰謀陷害達桂。

一天,他把達桂喚道跟前:“達桂,你向來很能幹,現在想叫你給我辦件事”達桂聽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懷好意,但他還是從容地說:“請千歲道來。”土皇帝半眯着眼說:“我正在建一座樓閣,缺少瓦片,聽說狀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經久耐用,我要你在兩個月以內給我弄900張狀人皮當瓦片用,到時重重有賞,如果完不成,定要從嚴懲罰。”達桂輕鬆的答道:“到時就請千歲親自到城門下點貨驗收吧。”

一個月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五十九天過去了,達桂依然沒有動靜。限期到了,達桂才召集900個壯家大漢,每人帶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麪,來到皇城腳下,架鍋煮糯米飯,煮辣椒菜湯,一個個脫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門下飲酒,喝辣椒湯,吃糯米飯。正當個個酒足飯飽,滿頭大汗淋漓的時候,土皇帝坐着八擡大轎趕到了。達桂連忙上前施禮道:“貨物已經給千歲送來了,可是這幫賤骨頭張張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嗎?”土皇帝下轎一看,一個個黑裏透紅的皮膚上都是溼漉漉的',象是從水裏撈出來的一樣,臭氣撲鼻。土皇帝用手捂着鼻子,皺着眉頭,後退幾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說完,調轉轎子回宮殿去了。

一計未成,又生二計。快到清明節了,土皇帝又把達桂換到跟前,裝着十分誠懇的樣子:“達桂,你向來很聰明,現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幹。”達桂一聽,就知道土皇帝又懷惡意,但達桂好不畏懼地說:“請皇上明說。”土皇帝眯着眼睛說:“清明節我需要一個象宮殿後面那座大山一樣重的豬頭來祭祖,你給我在一個月內弄來,到時重重有賞,過期誤了大事要從嚴懲罰。”達桂十分輕鬆地笑道:“好辦,好辦。”

二十天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三十天過去,達桂依然沒有一點動靜。限期過了,土皇帝派兵來抓達桂,達桂扛着一杆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見土皇帝:“皇上大人,壯家比山頭還要大的豬頭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宮殿後面的大山有多重,請皇上用這桿秤去稱一稱,我好回去把豬頭擡來。”“這......”土皇帝啞口無言了。

土皇帝見達桂聰明過人,留在宮殿裏是禍根,非得除掉他,因此有想出一條毒計。一天,他把達桂叫到跟前:“達桂,你向來聰明能幹,再過一個月就是皇后坐月了,聽說壯家的公雞蛋很有營養,你給我在二十天內弄490個公雞蛋來,到時重重有賞。”達桂滿口答應。限期到了之後,土皇帝派兵去抓達桂,達桂連忙施禮道:“非常對不起,我扶起正在坐月子,按照壯家的規矩,我得照料七七四十九天以後才能出門,到時我會給皇上送去公雞蛋的。”兵差大喝一聲:“天下男子怎麼會生孩子?”“男人不生小孩,公雞怎麼生蛋?”兵差無言以對。只好回去報告皇上,皇上大怒,下令捉拿達桂。

壯家百姓聞訊立刻送達桂到山上的楓樹林藏了起來。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圍,只見山林裏有剩下的糯米飯,就是不見人,皇上下令放火燒山,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後,鄉親們上山在一棵合抱不過來的楓樹洞裏找到了達桂的屍體,大家含着眼淚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墳前放聲痛哭。哭呀!哭呀!淚水灑在墳上,墳上頓時長出了一棵棵嫩綠的小楓樹,一叢叢翠蘭的紅蘭草。爲了紀念達桂,鄉親們又在墓旁邊建造了廟宇,名曰:“達桂堂”。因爲達桂生前喜歡喝酒,吃糯米飯,用喝酒、吃糯米飯的方法戰勝了皇帝,後來又因爲拿不出公雞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三這一天,狀鄉家家戶戶都拿着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到達達桂墓前祭奠。正當人們陷入哀思時,天空突然雷聲大作,從廟堂裏衝出一條五色大蛇,這條大蛇向鄉親們點了點頭,就直奔宮殿把皇帝給咬死了。

從那時起,桂西一帶壯族人家爲了紀念達桂,年年到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爲傳說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襬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讚美和感謝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在趕三月三歌迂的習俗。

三月三的傳統活動有哪些

1、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爲幸福吉祥的象徵。除了農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裏,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爲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曆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牆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爲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衝等方式衝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爲“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製圓環,直徑約5釐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着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着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爲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並關進地牢,等待秋後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後,開始爲阿弟縫製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蹟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着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着堂”,寄託着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爲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嫺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鬆完成。

5、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衆人擡着遊行一週,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6、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羣衆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羣衆過祝着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曾是傳遞戰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爲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的銅鼓舞,表演時,一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夥子敲擊,作爲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擡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反覆變化,舞姿靈活敏捷。另有兩個小夥,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爲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