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羅振宇: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

羅振宇: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羅振宇,自媒體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主講人,“得到”App的創始人。2012年底,羅振宇打造知識型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半年內,由一款互聯網自媒體視頻產品,逐漸延伸成長爲全新的互聯網社羣品牌。

羅振宇: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

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是羅振宇的新作《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希望大家能從中感悟點什麼。

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

作者:羅振宇(《羅輯思維》主講人)

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我一直想講的話題——

這一代人的學習。

先從一個詞說起,叫“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但它在不斷地加深,飛速地進化

我上中學的時候也有學習焦慮,無非是怕這次考試沒考好,將來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體面的工作。這些焦慮的本質是“謀生”。

但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再是“謀生”,而是“求存”。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即便是原來的生存方式都將無法維持。

比如說,中國的很多老人,有錢,有地位,有社會閱歷,爲什麼老被騙子騙?因爲新近出現的那些技術、協作方式,他們全都不懂。

不出意外,我們這一代人活到100歲稀鬆平常。如果我們的身體健在,但是頭腦萎縮了,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我們的老境就會非常的悽慘,即使年輕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也沒能力在極其複雜的環境當中保衛這筆財富。

知識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具體的利益。過去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大反轉。

舉個例子,同樣是旅行,有一個人知識豐富,站在水邊,看見落日黃昏,他會很自然地想起王勃,當下不由沉吟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在旅行當中獲得的價值就大。

而另外一個人知識貧乏,同樣的時間站在同樣的地方,最多隻能大叫:“我靠,真好看。”

兩者付出同樣的票價,收穫的體驗卻是天壤之別。

現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體驗是你去說服人、跟人協作的重要的工具,缺乏知識,體驗就會匱乏,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再換個角度看。

有人說,中國的社會階層在固化,貧家之子再難登社會上層。

也有人反駁:馬雲馬化騰他們原來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卻憑藉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階層的穿越。

所以問題來了,中國現在到底階層固化了嗎?

答案非常簡單,固化了,也沒固化。關鍵的區別在於,你有沒有知識,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知識的爆發性價值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最終幫助你完成階層穿越。

更何況現在知識爆炸。

這些年,一進書店我的心情就很沮喪,那麼多書,那麼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麼事都不幹只看書也只能看個皮毛。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2

過去,你有知識焦慮很好辦,讀書看報加上學,只要勤於用功,肯於花錢,你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今天,這些解決方案本身出問題了,因爲社會的底層因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動。

第一,人的時間在碎片化。

現在我們動不動就要去摸下手機,刷個微信,刷個今日頭條什麼的。這不賴人家微信,這是我們社會協作關係極度複雜化的結果,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運行,分頭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塊時間了。

可是讀書上學是要花整塊時間的。一本書20萬字,怎麼也得看個三四天,上個學則要花好幾年,短訓班也得好幾天,而你卻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

第二,學習越來越是終身化的。

過去有個詞叫“學業有成”,大學畢業基本上算學業有成。但是今天,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的涌來,你一輩子都要奮力前行,永遠“成”不了。

20多歲從你就大學畢業了,整個社會沒有爲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怎麼辦?

第三,學習越來越是跨界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大融通的時代。

現在有多少人現在乾的活還是他大學本科學的那個專業?看看身邊的那些牛人,他都說不清自己現在是什麼專業,一肚子“雜貨”,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這樣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爲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因爲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越沒法跟外行對話。

所以我創業做的「得到」App就想往這個方向努力,我能不能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

比如說,我能不能用業餘時間把經濟學系統地學個大概?我不想專門研究經濟學,我就想了解一下。真就沒有相應的產品。

在「得到」App上,我們從北京大學請來了薛兆豐教授,開了一門《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基礎課給學了。

這種產品就是爲跨界學習準備的。

3

當然了,不管我們的「得到」App還是市場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個工具,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學習問題,下面纔是我重點想: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有五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爲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什麼?

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信息網絡,它的真實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裏面,翻江倒海不斷迭代。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

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儘可能和牛人在一起。這也是我爲什麼經常跟人說,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單位處於一個趨於下降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爲什麼?不是擔心它會發不出工資,而是牛人紛紛跑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

第二個關鍵詞“概念”,即通過不斷的蒐集新概念來高效的學習。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變成知識?就是沉澱爲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李笑來曾經說過,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其實就是那幾個概念: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還有牛頓三大定律。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他用這種方法學習,聽課、做作業就輕鬆得一塌糊塗。

第三個關鍵詞“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纔是你的。

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光收藏其實沒有用,過幾天,你會發現自己全忘了。

我的辦法是,覺得哪兒有趣,看完之後寫一句,這就是“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詞“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地學,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着,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碎片化,手裏只有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嗎?

時間的碎片化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回到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比如《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

其次,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讀一本書,上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其實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闢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上課也是一樣。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第五個關鍵詞“目標”。

在「得到」App專欄《槽邊往事》裏,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乾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反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麼?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後據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幹什麼?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面對知識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