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哪些書適合讀書會分享

哪些書適合讀書會分享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7K 次

哪些書適合讀書會分享

哪些書適合讀書會分享

導語:有句話說得好,一日讀書一日功,一日不讀十日空。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那麼,哪些書適合讀書會分享呢,一起來看看吧。

1.《平凡的世界》,路遙。路遙嘔心瀝血的長篇鉅著。通過路遙筆下複雜的矛盾和愛恨糾葛,展現了那個時代許許多多社會不同階級的普通大衆人物形象,當挫折和愛情同來之時,當歡樂與痛苦相伴之時,日常生活與現實矛盾相沖突,深刻揭露了我們普通人物在歷史洪流中的艱難前進之路。

2.《殺死一隻知更鳥》,哈珀·李。這是一個堅強和軟弱的較量,看似軟弱的人,其實蘊含着無盡的力量,即便是受人非議,即便是明知以卵擊石,但是正義就是正義。書中父親教給兒子和女兒的東西,是人性的光輝,他們所見證的,是殘忍和無奈,也是人間的溫情和真情。

3.《老人與海》,海明威。這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了,憑藉它,海明威獲得了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而且這本書我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從小就久聞大名,如果你曾經讀過,可以試着再讀一遍,因爲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讀書,是真的可以溫故而知新的。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倒黴的老漁夫和大魚、鯊魚搏鬥的故事,從始至終,他從未服輸,老人聖地亞哥心中,是強大的意志和內心。正如書中的名言:“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4.《肖申克的救贖》,斯蒂芬·金。拍成電影的《肖生克的救贖》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但是作爲原著的《肖申克的救贖》依然精彩,甚至比電影更加感染人心。在監獄那個小世界中,很多人會隨遇而安,會精神崩潰,但是含冤入獄的安迪,最終還是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毅力,重獲自由。正如書中所言:“心若是牢籠,處處爲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於內心。”

5.《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加西亞·馬爾克斯。馬爾克斯的大名相信隨着《百年孤獨》的出名已經變得無人不曉,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上校,等待了五十六年的時光。這個故事雖然悲傷,卻令人深植信念和等待的光輝。所有東西都是這樣,不過是活着腐爛而已。

6.《源泉》,安·蘭德。當你強大到足夠強的時候,全世界都在你的掌握中。一個天才的建築師,爲了自己創造的產權而激烈辯護,在混濁的現實下,在利益相關者的打壓下,他幾乎就要被打垮了,但是,他依然保持着一個令人敬佩的自尊。自尊是不能夠被毀掉的,最壞的是毀掉一個人的自負。

7.《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多年前的往事不會從心底不見,反而會激起人更多的思考和內疚。這是貴族少年和僕人少年的故事,貴族少年的自責和痛苦,鑄就了錯誤中的錯誤。小說是如此的殘忍卻又是如此的美麗,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

8.《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羅·柯艾略。如書中所言:“只有一樣東西令夢想無法成真,那就是擔心失敗。”是啊,只有恐懼本身才令人恐懼。人們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歷勇氣、考驗、堅持和智慧,不然很難達到自己理想的彼岸。正如書中的西班牙少年爲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來到非洲,穿過大沙漠,一路歷經千險,終於到達了金字塔,當然也得悟出了寶藏的“埋藏地”。

9.《偷書賊》,蘇薩克。一個九歲的小女孩,在被送往寄養家庭的途中,弟弟不幸身死,在冷清的葬禮之後,小女孩意外得到了一本手冊,這是一本給她帶來了安慰的書,這是一本可以幫助她度過難關的書。在學會了閱讀之後,她成爲了一個“偷書賊”。

10.《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周國平。這是著名哲學家周國平先生的作品,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父親在女兒出生後,記錄其成長、患病、死亡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妞妞在出生後不久便患上了絕症,在病痛中度過了其短暫的一年半的時光。短短的五百餘個日夜,充滿了滿紙的溫柔和悲憫。

11.《我們仨》,楊絳。簡潔的語言中是沉重的回憶,溫情中是懷念的筆觸,楊絳先生失去女兒和丈夫後,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原本快樂的一家三口在隨着愛人離去後變得孤獨而又情摯。陰陽相隔之後,楊絳用心靈在向天堂上的愛人進行無聲的傾訴。

12.《我與地壇》,史鐵生。史鐵生癱瘓後,文筆變得犀利而又清苦,他的寫作生涯,和他的殘疾身體一樣,充滿了無盡的潛力。他在最痛苦的時候,所寫的卻是充滿了睿智和愛的言辭,讓我們感受到溫暖和溫情。

13.《你殺不死一隻老狐狸》【英】大衛·豪沃斯(David Howarth)

如果你在茫茫雪原上,穿着破爛但明顯的軍服,後面有五十個敵人在追你,你每走一步雪地上都留下深深的痕跡,吃喝斷絕,雪盲幾乎已經讓你瞎掉了,你生存下來的機率有多少?

先說說這本書的真身吧,這是一個真實的逃生故事,主人公楊參加了反納粹組織,遭到突襲,他在幾無生望中穿越瑞典邊界,重獲新生。這本書被評價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逃生小說,熟悉電視真人秀《倖存者》的人,對這本書會非常親切,因爲雖然電視明星們已經是人類中的猛男,在論絕境,至少他們後頭沒有幾十杆槍會隨時要他們的命。

14.《不合理的行爲》【英】唐·麥卡林

如果只知道卡帕,你會遺漏另一位與之攝影史地位相當的——唐•麥卡林,他唯一不夠傳奇的,就是沒有像其他戰地記者一樣死在戰場上。他被公認是當今最優秀的戰地攝影記者。

這本書讓人非常意外,這不是一部攝影集,而是一流的反觀錄,雖然書中也沒有遺漏他的重要攝影作品。

麥卡林的文字讓我們進入他的回憶,親臨戰場和他的生活,體驗對他一生產生陰影的戰地回憶,甚至比照片本身更加恐怖。他勇敢的劃開自己回憶的傷疤,供人觀看。這些流淌的血液中,除了對戰爭的思考,還有更大的創傷——他的妻子離世、不堪且讓他感到罪惡的婚外情、作爲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接近真實的衝突——這種衝突不僅是指戰場,也是他內心的矛盾”。

唐•麥卡林也是爲數不多的,公開表達對“戰爭作品成爲藝術品”的質疑。“我無法把我在戰場上拍到的人當做藝術主題來談論,我受藝術影響很深是事實,但我並不把這樣的攝影視爲藝術[]。”

也許看完本書,我們就能理解,爲何著名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將麥卡林稱爲“我們不能閉上的雙眼”,在他的鏡頭和視野中,我們看到了對人類的愛和在清醒、殘酷的生活中撫平傷痛的勇氣。好消息是,功成名就從戰場歸來的麥卡林拍攝了很多商業作品,獲利頗豐,他沒有像很多從戰場上歸來的人一樣,被記憶打倒。

幸虧如此。

15.《尋找更明亮的天空》【阿富汗】古爾瓦力·帕薩雷

逃生不止是成年人的選擇,帕薩雷說:“我的童年,就是一場殘酷的生存遊戲”。

這讓人想起《三體》裏的警告,人類視生存如當然之意,這是自大的結果。在現實中,我們很難聽到逃生者本人發出的聲音。

12歲的古爾瓦里生活在阿富汗東部的楠格哈爾省,這是阿富汗人口最稠密,沙漠和山地分佈面積最廣的省份。同時,它也是阿富汗傳統氛圍相當濃郁的一個省份。即便今天,地方當局仍然在依靠封建部族那一套進行治理。爲了遠離戰爭和苦難,媽媽將他送出祖國,他開始了九死一生的逃亡之旅。

“看來就這樣了:我再也沒有機會感受媽媽溫暖的懷抱、爸爸有力的臂膀,還有家人們無微不至的關愛。濁浪排空,也許有一秒,我幼小的身軀就將被整個吞下,消失在冰冷、黑暗的大海深處。”

跋涉一年,行程20000公里,穿越亞歐大陸9個國家。就是這樣,一個險些被過早扼殺的生命,卻頑強地綻放出美好的花朵。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無論是饅頭還是安全。帕薩雷在英國接受教育,成了曼徹斯特大學政治系的學生,他正逐步向自己的理想邁進:競選阿富汗總統。

16.《另一種選擇》【美】謝麗爾•桑德伯格

這不是自傳,也不是雞湯。而是傳遞了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復原力。永遠陽光快樂,是無腦的夢想,而復原力,是能讓人在任何困境中都決然拔出的根本能力,不管是戰爭、災荒、分離還是疾病。

對於這本書的作者,更多人熟悉的是她的一部鏗鏘的作品《向前一步》,那本書鼓勵了無數職業人,作爲FACEBOOK的運營官,桑德伯格的體驗和忠告特別質樸而值得傾聽。

謝麗爾•桑德伯格前半段的人生是順利的,即使有煩惱和波折,也不過是可以被陽光照亮的陰影,直到有一天她的丈夫猝死在健身房。謝麗爾感覺自己和孩子們再也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了。沃頓商學院知名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告訴謝麗爾,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方法,一步步從支離破碎的不幸與災難中復原。

這本書以桑德伯格作爲實例,演示了復原力如何培育和發生作用。漫漫一生中,必須保有相當的復原力,在你沒有選擇A的時候,毅然選擇B,並讓這個選擇更符合生長的本意。

其中最值得推薦和反思的是,一個人長久不能重新獲得解放和快樂,有三個認知障礙需要第一步就清除:1.認爲壞的事情發生都是自己的錯;2. 認爲消極的事情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認爲事情的殘餘效應將永遠存在。

17.《如何不在網上虛度人生》【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

首先,不要被這個看起來很淺薄的名字嚇到,阿信負責地說,這本書一點都不淺薄,恰相反,它既有趣又讓人迷惑。

幾年前,有一本尼古拉斯·卡爾所著的《淺薄》,卡爾在書中發出了大聲疾呼,他認爲,在互聯網上浮光掠影地獲取所謂的信息,已經讓人逐步失去了聚焦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已經讓人類整體淺薄化了。這本書是互聯網更加深入地嵌入我們的生活之後,對這本書觀點的一次全面反擊,雖然,作者可能並沒有這樣直接的意圖。

作者肯尼斯·戈德史密斯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老師,他在大學裏開了一門選修課“如何在互聯網上浪費時間”,一時間應者如雲,媒體也相擁追捧。戈德史密斯對互聯網的態度有兩個:第一,肯定離不開,肯定戒不掉,今天的互聯網就跟一百多年前的電話一樣,也飽受非議,但你不再覺得這是一種冷冰冰地交流工具。第二,它沒那麼壞。

人在互聯網前不會三個小時只幹一件事,但其實刷網頁、滑手機、聊天、看小貓視頻,都可以是創造性活動。這是一本高級上網方法論,又是令人腦洞大開的網絡生活預言。作者還是詩人、概念藝術家(說實話阿信不明白概念藝術家是玩的什麼概念),所有這些看起來不靠譜的有趣身份,讓這本書超越的擔憂、辯駁和蒙着眼睛地假想,對於互聯網倫理、新時代文學的產生方式,如何坦然地讓自己和孩子在互聯網中滾來滾去,並獲益甚多,是這本書最值得分享的。

18.《恐怖的藝術》【英】斯蒂芬·瓊斯

三四萬年前,智人撿起一塊炭,在洞穴的牆壁上塗抹記錄下彼時的巨獸、異象;公元前五六百年的古西歐國家在秋收慶典上點燃篝火,祭奠亡靈……這份源自對未知的敬畏,摻雜着宗教崇拜的感知一直延續到今天,人們甚至大張旗鼓地搞個節日出來調侃、消費恐懼。

斯蒂芬·瓊斯(是不是搞恐怖藝術的人都喜歡叫斯蒂芬?)是個有趣的人,他這一輩子就喜歡恐怖藝術,他曾獲3次世界奇幻文學獎、3次國際恐怖文學協會獎,被世界恐怖小說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正如羅伯特·布洛克在序言中說,這本書他很想說說恐懼、死神,但他覺得那些都重要,也都不重要,最有意思的是,表達恐怖本身就很有趣啊。令人戰慄的可以進入審美,令人厭棄的可以成爲賞心樂事,還有什麼比這種藝術更能表明人的創造力存在的呢?

他在《恐怖的藝術》一書中集結了所有讓人汗毛直立的恐怖形象——吸血鬼、狼人、殭屍、幽靈、弗蘭肯斯坦、漢尼拔、異形、還有金剛,將基於他們形象創作的書和電影如數家珍地展示給你,各種作家、作品的軼事,配以各個版本、年代的插圖、海報。這是一部恐怖藝術的歷史。

這還不夠,他還要提醒你,在你的幼兒口脣期就已經埋下了對吸血鬼的恐懼;諸如漢尼拔的連環殺(食)人魔大部分基於現實原型;“小心天外來客”,外星人還在那兒呢!看着看着,覺得周遭的空氣都涼了一半,原本還能找到笑點的《聖誕頌歌》也因爲介紹的插圖變得有幾分詭異了。

19.《恐怖的藝術》【美】菲利普·迪克

這幾天,很多人都在熟悉一個新名字:索菲亞,她是第一個獲得沙特授予人類公民身份的機器人,阿信看了索菲亞跟主持人的對話,除了覺得脖子做得有點顯老之外,深覺震撼和……一絲絲恐懼。

最近《銀翼殺手2049》正在公映,其第一部,正是如今排名電影史科幻排行榜榜首的《銀翼殺手》,是根據《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的。看過這部小說你會驚呼,電影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不過癮。

生活在一個全智能化世界中,擁有一隻真正的“活”動物成爲階級劃分的標誌。主人公的小綿羊死了,爲了得到一隻真羊,他開始捕殺“想試圖成爲人”的仿生人。在捕殺過程中,他與仿生人產生了微妙的感情。如果仿生人和真實人類一樣擁有皮膚和血液,他們最終能取代我們嗎?當阿信看到仿生人類拼命想要獲得人類的感情、回憶,才意識到——人類的身份構建是個人與他者在社會交往中逐漸發生的。解除人類逐漸被科技取代的危機,依靠的是情感和回憶。

20.《超人類革命》【法】呂克·費希

我們聽慣了美國人和中國人談讓人激動的未來,也需要聽一下歐洲人的聲音。比如法國人費希。

費希是一個哲學家,也是一個政治家和作家,從他的角度看人類的技術革命會帶來的未來,明顯有跟高歌猛進的獲利人民不一樣的調子。

生物科技、信息技術、納米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整個世界正在興起一種叫“超人類主義”的意識形態。比如說,以前的醫療主要在修復,就像個修理鋪子,而未來的醫療核心在增強,最先享有增強醫療服務的人羣,已經在基因優化和現實能力中,會大大超越沒有能力獲得此類服務的人羣。有的人將可能獲得永生,而另一些則不會,技術最先號稱的平等,在實施過程中被撕碎得無以復加。

每個人都在使用“免費”,我們特別推崇“共享”,正如庫克所言,很多東西之所以是免費的,是因爲你就是“產品”。大數據聽起來很美好,但是蒐集數據的公司在競爭上也帶來了絕對的不美好,地球上平均每個人的1500條數據被整合和銷售,在一個超大的數據庫看來,沒有人不是赤裸裸的。

人類在一些技術爆炸的關口,倫理和哲學是滯後的。我們總是看好眼前的好處,但滯後的組織制衡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報復,遠超過我們佔到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