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2020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大全

2020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K 次

2020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大全

2020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大全

導語:“時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組織宣傳的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時代楷模充分體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充分體現中華傳統美德,是具有很強先進性、代表性、時代性和典型性的先進人物。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2020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2020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大全

篇一:

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蹟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爲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衆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張富清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1955年,張富清退役轉業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爲貧困山區奉獻一生。張富清的先進事蹟,充分彰顯了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政治品格,有力弘揚了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近一段時間以來,張富清的先進事蹟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廣大幹部羣衆特別是基層黨員幹部通過多種方式,表達對他的由衷敬佩。大家認爲,他的先進事蹟體現了對黨忠誠、爲國奉獻、甘於奉獻、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高貴品質,不愧爲全社會學習的榜樣,不愧爲時代的楷模。大家表示,要積極響應號召,以張富清爲榜樣,積極弘揚奉獻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淡泊名利、砥礪前行,努力做新時代的奮鬥者,以優異成績向新中國70週年華誕獻禮,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在湖北省來鳳縣舉行,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張富清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張富清先進事蹟的電視片。發佈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時代楷模”張富清的親友、同事及社會各界代表等參加。

篇二:

2020年伊始,庚子鼠年如約到來。因爲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突然出現,這注定是中國人最黯淡的一個春節,全國上下人心惶惶;但這突如其來的疫情,使中國新年又成爲了一個最充滿熱血與鬥志的歷史時刻,全國同胞衆志成城,心心相印。

全國各個地區、單位都爲抗擊疫情作出了積極響應,人們在各交通口拉起警戒線,城市社區和鄉鎮村莊設置了疫情檢查站,關閉娛樂休閒場所,禁止大;白衣天使和警察在路口檢測來往行人的體溫;社區和鄉村幹部入戶開展宣傳檢查防控工作;快遞小哥快馬加鞭運送救援物資;許多明星和企業家慷慨解囊捐錢捐物;在這期間,我也看到了河南的“毒舌”村支書,將投資了鉅額資金的電影撤檔免費呈現給羣衆的導演,將老闆用來抵工資的口罩悉數捐給醫院的民工……我們坐在電腦前或電視機前,看到這些數不勝數令人感動的舉動,總會一腔熱血又柔情滿懷,因爲我們知道:國家在努力,人民在奮戰!這本該人人歡喜、慶祝春節的日子裏,大紅燈籠高高掛,成了激勵一線人員的祝福;檐下蠟燭整夜明,成了百姓爲戰鬥者們所做祈禱;家家張貼的倒“福”,成了渴望中國人民早日渡劫的願望。這個春節,我們不外出、不訪親!但距離如何隔得斷親情?這個春節,遙遙的思念與祝願,令年味兒濃得特別!

但病毒勢頭兇猛,屋外的路看起來格外冷清,疫情消息不斷刷新,人們坐立不安,心急如焚。患難見真情,一時間還真是涌現出萬千愛國英雄。英雄們放棄安逸的假日與過節的歡愉,拭去眼角的不捨和恐懼,無論是平日裏喜歡笑的姑娘、八十高齡兒孫滿堂的老人,還是辛苦一年身心俱疲的工人,在這一刻,都變身戰士。穿上護士服,拾起畢生所學,戴上手套和安全帽,無論醫院、研究所、生產防毒口罩的工廠車間,還是茫茫無邊的城鎮與鄉村,都已然成爲無硝煙的戰場。這場戰鬥必定是不凡的、偉大而動人心絃的!

鍾南山院士,十多年前刀光劍影率領科研團隊抗擊非典病毒,此時,84歲高齡的他,再次挺身而出,率衆多精兵強將揮師武漢。耋耄之年仍扛起寶劍,猶如補天巨人,竭力挽救陷於水深火熱的無數人民;各地醫生齊心,翩翩白衣卻揹負起請戰書上一枚枚血紅的、觸目驚心的指印,從此放下自己的生命安全,全副武裝,奔赴一線抗疫;風華正茂、年輕活潑的姑娘脫下漂亮新衣,爲工作方便毅然決然剪去自己美麗的長髮,但即便穿戴好戰鬥鎧甲後的她們只能被看到一雙疲倦卻堅定的眼,仍讓人毫無阻礙的看到她們那世間最美的臉龐與善良的黑夜裏爲他人發光照明的靈魂。前線醫護人員本該是最熟悉新型冠狀病毒的危害的,但一顆赤子之心早已經忽略了所有來自親朋勸告自己不要冒險的聲音,只感應的到呻吟的國土、啜泣的病患,他們出發、前行、奮不顧身地作戰,防護服勒得臉上都有了血印。這樣生動又年輕的、鮮活的生命,這樣的愛國者們,值得所有人致敬。

和平年代,再次聽到祖國母親的呻吟和呼喚,令人不免心如刀絞。這樣特殊、情急的時刻,更能讓人在細微處體會到人性的平凡、偉大。春節前後的這幾天裏,你知道我們國家發生了什麼嗎?口罩生產車間放了假又被召回的工人們上下忙活,在機器聲中憧憬着劫難渡過後陪伴兒女家人的時光;龐大的建築力量被集結,工人們在本該歡天喜地過年的日子裏背井離鄉,不分晝夜地施工,只爲與病毒搶時間,一週內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旨在創造更多牀位、更多病人被及時救治的機會,你聽聽!這樣充滿氣勢的名字,無時無刻不在向病魔宣告着驅逐令;除夕夜晚,一羣羣醫護人員,告別牽掛、深愛自己的家人,坐在醫院蒼白的桌前,爲避免打擾病人,不再歡聲笑語,靜悄悄地和同事們共享外賣構成的“年夜飯”……

經過專家、醫護人員的研究,作爲高中生,作爲公民,面對當前形勢,我們應當儘量待在家中,若要出行,做好防護戴上口罩;勤洗手,勤洗澡,勤換衣;不亂吃東西,堅決不吃野味;這既是科學的力量,也是人性的力量,心往一塊兒聚,力往一塊兒使,拯救民族危難,就不再那麼困難。

作爲一名高中生,也作爲一名愛國者,看着不斷傳來的好消息、壞消息,只願疫情柳暗花明,願此刻仍在一線奮戰的英雄們健康平安。願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一切都成爲一場考驗、見證、激勵,讓未來的我們反省不足、長足經驗、更加強大。願這一遭劫難,再無重演;願祖國從此,再度昂揚,生生不息。

我也在此真心祝福祖國母親,沉痛緬懷因此劫難而逝去的同胞們。

像網上許多網友所說,願我們平安,明年春天,再赴江城武漢,賞十里櫻花。願諸君安康,願每個人都是愛國者[]。病毒擊不垮任何一箇中國人。

篇三:

初冬,雲南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田地裏,村民正圍着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聽他講解種植注意事項。在他的團隊推廣下,冬季馬鈴薯已成爲山區農民的致富金寶貝。朱有勇常說:“論文得寫在大地上,理論成果要放到實踐中檢驗。老百姓說好,纔是真的好。”

●問題從田間來,成果到田間去

“用化學農藥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用什麼控制病蟲害?”1982年,朱有勇在研究生面試時被這個問題難倒。此後,他踏上漫漫求索之路。

20_年,一項題爲“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重大科研成果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60%以上。

靈感來自朱有勇與石屏稻田的一次偶遇——有的稻田出現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間栽了高矮不同水稻的田,發病程度卻很輕微。

從田間地頭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成爲朱有勇團隊解決農業難題的鑰匙。在建水,他們成功推廣了以科學滅蟲“酒石榴”的技術,當地石榴產業逐漸壯大。如今,他又帶着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項目研究來到了瀾滄。

研究林下三七項目10多年,在瀾滄這個天然大實驗室裏,朱有勇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思茅鬆鬆針的化合物,對三七的病原體有明顯抑制作用,松林環境可以提供天然“涼棚”。不使遮陰網、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在保證藥材優質生產的同時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朱有勇爲當地開拓出產業脫貧致富新路徑。

●言傳身教,帶動學生服務“三農”

“要研究真問題和好問題,尤其是農民關心的問題。”朱有勇常常這麼告誡學生。

20_年12月,朱有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爲雲南農業教育科研系統的第一位院士。他用學校獎勵的200萬元,成立雲南農大“有勇獎學基金會”,激勵學生學農愛農、潛心研究、服務“三農”。他把被企業高價求購的中藥材林下種植核心技術帶到瀾滄,無償把扶貧企業給予的15%技術股全部拿出來分紅。

從事科研幾十年,朱有勇始終以技術推動農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到了60歲,這些畢生所學成爲科技扶貧中的法寶。

朱有勇的言傳身教,影響着他的學生。作爲雲南農大教師,毛如志在竹塘鄉掛職副鄉長,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每個項目勞心勞力。雲南農大植物保護學院院長朱書生追隨他從北京回到雲南,又來到瀾滄,爲林下三七種植環節技術把關。

科技人員的長期駐紮,把科研成果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扶貧效益。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後,越來越多的教授、專家加入到扶貧隊伍。

●授人以漁,科技力量生根發芽

今年4月,馬鈴薯評比大賽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院士科技小院舉行,村民馬正發、衛成金雙雙問鼎“薯王”。

馬正發是朱有勇在瀾滄開辦的冬季馬鈴薯班第一期學員,爲期3個月的培訓裏,朱有勇和專家從選種到定植,從種子處理到後期管理,冬季馬鈴薯種植的每個技術環節,都教授得清清楚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協調整合雲南農大教師和瀾滄職中教師團隊,朱有勇創辦了“鄉(鎮)農技人員+學員+農戶”模式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以瀾滄各個產業示範點爲實訓基地,手把手將農業生產技能傳授給貧困羣衆。

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中藥材資源與種植、畜禽養殖……在院士培訓班上,近1500名農民學員學成而歸。像馬正發這樣的學員,返回村寨就帶動村民一起種植一起收穫。

朱有勇想得更遠,要實現“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未來會有更多培訓班、職業學校和更多技能型人才、致富帶頭人、新一代農民,我也會接着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