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

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92K 次

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

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之所以說司馬遷是一位史學家,相信這裏就不用再贅述了,司馬遷在史學上的成就和造詣足以讓他成爲西漢乃至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而之所以說司馬遷是文學家,也是因爲司馬遷的《史記》除了是一本史書之外,也可以說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讀性的文學作品。《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主要以描寫人物爲中心的作品,司馬遷以自己高超的文學素養,以及生動的文筆描寫,將許多事情都的敘述都描寫的非常的傳神,情感充沛。而且對於事物的判斷,司馬遷也有自己的準則。

也可以說,《史記》中建立了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這些人物爲今後許多小說、戲劇都提供了重要的寫作素材,不少的帝王、英雄、俠客也都由此演化出來。而且後世的許多小說都以“傳”爲民,以傳記的形式寫作,這也都是《史記》對後世的影響。所以說,作爲文學作品的《史記》對後世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說司馬遷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學家。

當然司馬遷也是一位思想家,在《史記》中也出現過非常具有哲理意味的話,如“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等,其核心是天道自然,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

司馬遷和他的《史記》,永遠閃耀着萬丈光芒。

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

中國歷史悠久,史籍浩如煙海,歷史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人物風姿萬千。歷史上每一位有責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後人有益的啓示。談起我國曆史上的史學家,首推司馬遷。

司馬遷,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後世尊稱他爲太史公。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這部書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公認爲是中國史書的典範,魯迅稱讚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家族可以說是歷史世家,他的祖上幾代人都擔任朝廷的史官,儘管位置並不十分顯要,但是在他們心目中,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他們爲此奉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少年時就跟隨父親來到長安。司馬談一直準備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

司馬遷的父親寫這部書用了五年,但是他感到,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所掌握的知識,都還遠遠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迅速增長才學、早日參與寫書。

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他又跟着董仲舒學習《春秋》,跟孔安國學習《尚書》。司馬遷學習刻苦,進步非常快,極有鑽研精神。

父親讓司馬遷進行一次爲期兩年的全國周遊。於是司馬遷從20歲開始,就做了一次漫遊,這是爲寫《史記》做準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到浙江會稽去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去汨羅江邊憑弔屈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到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到漢高祖的故鄉訪問百姓,聽他們講述劉邦起兵的故事,等等。後來司馬遷進入朝廷有了職位,有機會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曾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蒐集了很多史料。

父親去世後,司馬遷做了太史令。

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後,就有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這爲他以後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複。由於當時的那些藏書和資料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幾年如一日,司馬遷從一大堆木簡和絹書中查找線索,整理和考證史料,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司馬遷一直記得父親的遺志,他決心效法孔子編纂《春秋》那樣寫出一部同樣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曆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開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到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司馬遷和武將李陵是好朋友。當時李陵擔任騎都尉,帶着不足五千名步兵與匈奴作戰。匈奴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住。儘管李陵箭法十分了得,士兵們英勇殺敵,但是終究寡不敵衆,又後無救兵,自是戰敗,李陵被匈奴生擒。隨後有人傳言,李陵投降了匈奴。漢武帝聽說後十分震怒,召集大臣,要定李陵的罪行。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先前還紛紛稱讚李陵英勇的人,現在疾言厲色指責李陵的罪過,紛紛譴責李陵貪生怕死。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

憑着自己對朋友李陵的瞭解,司馬遷認爲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不相信李陵投降。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爲他是在爲李陵辯護,而貶低了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漢武帝寵妃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漢武帝勃然大怒:“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

漢武帝大喝一聲,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隨後司馬遷被定了罪,受了腐刑。

漢武帝下令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殺了。李陵聞訊又氣憤又傷心,就真的投降了匈奴。

司馬遷本來當時正在全力以赴地寫《史記》,因爲替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而受腐刑,使他感到萬分屈辱,幾欲自盡。但是想到自己寫書這件極重要的工作還沒有完成,父親的期望和囑託還在耳邊,自己還不能死,“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高度的使命感令他終於放棄自殺。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這些都是聖人賢者抒發悲憤之情的作品。我爲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司馬遷絕細忍辱負重,完成使命。

於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爲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深切地同情。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性著作。

太始元年(前96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已經五十歲,出獄後當了中書令,繼續《史記》的寫作。

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蹟的寫法。着重寫其"爲人",並注意其"爲人"的複雜性。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覆作了覈對。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司馬遷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扶義倜儻”,主要是講德行、風采;“不令己失時”,是講善於把握時機、機遇;“立功名於天下”,是講以天下爲己任[]。他所寫進《史記》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人。他的筆下也刻畫了一些世儈小人,而正因爲有這些人的存在,才更襯托出傑出人物的英傑本色。

司馬遷愛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記當中表現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評價了秦末農民大起義。陳涉出身貧農,是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司馬遷將他和諸侯並列,放在"世家"當中來敘述。對於一個封建史學家來說,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無道,人民就有權利起來推翻他。陳涉領導的這支農民軍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卻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戰爭,最後終於推翻了秦朝的無道統治。對陳涉首先起義、推翻秦朝的歷史功績,司馬遷是完全持肯定態度的。

對於歷史上許多忠誠報效國家、熱愛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也大加讚賞。在給屈原作傳時,他認爲屈原可以同日月爭輝,譴責楚國貴族統治者不辨忠奸。當年,司馬遷還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對舜的事蹟作了實地考查。後來寫史記時,他把舜寫在《五帝本紀》裏,讚揚他憂國憂民的高貴品質。司馬遷也非常推崇"完璧歸趙"和"將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藺相如和廉頗,對他們的愛國行爲大加讚揚。

解密司馬遷:忍辱發奮十三年,鑄就史家之絕唱!

在司馬遷的筆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動地刻畫出一個歷史事件。如《田單列傳》中田單防守即墨城的描寫。田單用了六條妙計大勝燕國,使齊國得以恢復。"火牛陣"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計策。

晚上,田單將紫紅色的帶有龍紋的布帛披在一千多頭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綁上鋒利的刀劍,用油浸透它們的尾巴,再用火點着。於是,一千多頭牛帶着熊熊火焰,像怪獸一樣衝進了燕兵的陣地。而齊國士兵也拿着武器衝向了敵人,還有一些人敲鑼打鼓,高聲喊叫,以壯聲勢。摸不着頭腦的燕兵嚇得爭相而逃,結果被殺得丟盔棄甲,燕兵的屍體遍佈於戰場上,齊國大獲全勝。

司馬遷雖着墨不多,可"火牛陣"就如一幅圖畫一般出現於讀者的腦海中。

司馬遷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他對西楚霸王項羽的描寫非常精彩。鉅鹿戰役中,項羽率領大軍渡河,然後沉掉所有的船隻,並下令只允許帶三天的糧食,這便形象而又具體地刻畫了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和氣概。

對項羽被圍的場景,司馬遷描繪得更是感人。項羽慷慨而歌:"力撥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司馬遷通過這歌聲,完全刻畫出了這位英雄在失敗時慷慨悲壯,而又無力挽回失敗命運的複雜心情。當項羽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被幾千名追兵迫近時,項羽圓睜雙目,怒喝一聲,把漢軍嚇得後退了好幾裏。看到這樣的描寫,不禁使人覺得這位失敗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不由得發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感慨。

《史記》的敘事沒有停留於對錶面現象的陳述,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隱藏在深層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司馬遷非常重視對事件因果關係的探究,具有敏銳的目光和正確的判斷力。他批判項羽“天之亡我,非戰之罪”的說法,認爲項羽失敗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項羽本紀》)。 在分析造成吳起亂箭穿身悲慘結局的原因時,認爲這緣於他的“刻暴少恩” (《孫子吳起列傳》。以上見解都是很精闢的。

在《史記》中,司馬遷熱情謳歌了那些爲了反抗強暴,置自身性命於不顧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難、見義勇爲的遊俠。比如"鳳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荊軻,爲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隻身刺秦。司馬遷對這些人物進行大膽的歌頌,實際上是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司馬遷對名醫扁鵲、諄於意等有益於人民的人,用很長的篇幅記錄了他們的生動事蹟和醫學理論。這些人在當時並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是在司馬遷心中,他們比某些王侯將相要可貴。

對封建統治者的醜惡面貌,司馬遷也有深刻的認識,並對統治階級的罪惡進行了無情地揭露。比如《酷吏列傳》一共爲十個殘暴冷酷的官吏作傳,其中漢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漢武帝當時重用張湯,而"湯爲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始爲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王屬交私"。所謂"乾沒",即空手得到的意思。這裏描寫的是張湯爲小吏時好用計謀以制服人的情況。

張湯得勢後,與趙禹一起制定了各種殘的法令,其中有一條叫"腹誹之法",即不管有罪與否,只要被指控爲對朝廷心存不滿,就可以據此治罪。張湯不僅善於巧立法令名目,而且還會迎合漢武帝的心意去處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個案件會使無數人受到牽連,以致殺人如麻,視人命如草芥。司馬遷通過這些對漢武帝時期專制統治的殘酷和黑暗進行暴露和控訴。

司馬遷有很強的駕馭材料的能力,與韓信將兵一樣,是多多益善。無論是頭緒衆多的歷史事件,還是人物錯雜的重大場面,他寫起來都條理清晰,遊刃有餘。司馬遷的進步歷史觀和敢於揭露帝王過失的大膽作風非常值得肯定。

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他爲衆多悲劇人物立傳,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讚揚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後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筆下的虞卿、範睢、蔡澤、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窮愁中著書立說,或歷經磨難而愈加堅強,或身被刑戮而自負其材,欲有所用。所述這些苦難 的經歷都帶有悲劇性,其中暗含了司馬遷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馬遷去世於公元前90年,終年55歲。

柳宗元認爲:“《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鍊、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

南宋史學家鄭樵評價:“諸子百家,空言著書,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於製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一書,分爲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

金聖嘆把《史記》作爲“六才子書”之一,評論《史記》序贊九十多篇。他在評《水滸傳》、《西廂記》中,多次讚揚司馬遷:“隱忍以就功名,爲史公一生之心。”在評《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司馬遷“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金聖嘆可謂司馬遷的知音。

梁啓超認爲:“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

魯迅在《漢文學史納要》一書中有專篇介紹司馬遷。魯迅認爲:“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司馬遷寫文章“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爲文”,因而《史記》不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的評價成爲《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

毛澤東在《爲人民服務》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爲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爲“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崑崙,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司馬遷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人格,堅強不屈的剛毅品格,強烈的使命感,和他用生命和全部心血鑄就的輝煌鉅著《史記》,永遠閃耀着萬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