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黃光裕的故事,昔日百億首富黃光裕的創業傳奇

黃光裕的故事,昔日百億首富黃光裕的創業傳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K 次

黃光裕的故事,昔日百億首富黃光裕的創業傳奇

黃光裕的故事,昔日百億首富黃光裕的創業傳奇

能在當前最熱門的房地產與家電零售兩個行業同時獲得空前成功,這可能就是黃光裕讓人們對“商聖”之名心服口服的兩大理由,這不僅僅是“商者無域、相融共生”的經商理念的傳播,作爲偉大的企業家,還是得讓財富數字,哪怕是紙上財富,來證明自己的才華與智慧。

登上胡潤百富榜首位的黃光裕,保持一貫的謙虛,面對媒體笑稱“左手握右手,什麼感覺也沒有”,他的105億元大多是“紙上財富”。不少媒體認爲:讓黃光裕“一飛登頂”的力量是今年在資本市場上演的一個被稱爲“左手倒右手”的收購遊戲,將財富從左口袋放到右口袋的過程中,黃儼然變身爲資本運作高手。

但是,在資本遊戲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龐大、可怕的國美網絡在神奇般地崛起,沒有這樣一個“真實而可怕的力量”,相信香港股市也不會爲“國美”兩個字而發狂。資本只不過是企業家的血液,沒有現實的產業網絡,哪怕血再多,也只是一個“投資者”,而不是一個“企業家”,投資者只能以金錢多少來量度,而企業家更重要的是要看經營管理水平,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爲黃光裕這樣偉大的企業家傾注大量的筆墨之故。

1985年,當時只有17歲的汕頭少年黃光裕(又名黃俊烈)與他的哥哥一道,身揣4000元錢從家鄉北上,到內蒙古一帶做貿易。一年後,兩兄弟一起來到北京,用3萬元的貸款在珠市口一家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電器店開始經銷家用電器,並在1987年1月1日打出“國美電器(行情 論壇)”的招牌。

據《競爭力》雜誌報道,黃光裕,35歲,創業18年,鋪就零售網絡。4年間,兩度借殼一間公司,財富估值突破百億,逼近中國首富位置。黃光裕認同李嘉誠之"商者無域",有人將其資本手腕與李澤楷收購信德佳作比。若兼兩代超人財技,首富舍他其誰?

2001~2004年,4年間,4位首富,不同背景,不同行業,不同理念,一年年升高的門檻表明中國正在成爲孕育富翁的沃土。究竟是什麼讓差異巨大的他們走向了同一座財富虛位?在學會通行的遊戲玩法後,中國首富離世界首富還有多遠?

百億首富懸念

年僅35歲,創業18年。短短5年間,鋪就零售網絡,並將自己估值超過百億,逼近中國首富位置。自身認同李嘉誠,別人將其比作李澤楷,他會是兩代超人的傳人嗎?

2004年9月10日,香港股票市場,代碼0493的股票簡稱由“中國鵬潤”正式更改爲“國美電器”,至此,從7月末以來一直備受關注的黃光裕“左手倒右手”的資本遊戲暫告一段落。

追逐熱點者或許會暫時將其放在一邊,而以胡潤、範魯賢爲代表的一批富豪榜運作者則會繼續盯住黃光裕,因爲他取代2003年的丁磊,成爲最新一任中國內地首富。這位亞洲首富李嘉誠的小同鄉,不僅在短短數年之間將旗下的國美電器零售網絡迅速擴展至全國,而且用精妙的資本運作技巧將其價值最大化。

在這場買賣雙方皆爲黃光裕自己的交易中,被置入上市公司的國美電器之65%的股權被估值爲88億元?約合83億港元?,以此計算國美電器的總價值便超過135億元,何況這還不是黃名下國美的全部。而黃擁有國美電器的絕大部分股權,加之其另外的房地產資產,其財富估值當在135億元之上,而胡潤最終的估值是105億。

丁磊現在的財富比之高峯期已大幅縮水,以9月10日網易收盤價35.51美元計,其價值在5.8億美元左右。倒是陳天橋一路追趕,其擁有65%股份的盛大網絡自年中上市以來,股價維持攀升之勢,以9月10日收盤價24.19美元計,其身價已超過11億美元。如果其繼續良好的升勢,則新首富的誕生還要有一番比拼。

拋開這種對比,人們更多關注的是黃光裕對自己的資產估值方法是否合理,以及其財富背後深不可測的傳聞。

看似簡單的創業史

上世紀80年代中,年僅17歲的汕頭少年黃光裕(又名黃俊烈)與哥哥黃俊欽一道,身揣4000元錢從家鄉北上,到內蒙古一帶做貿易。一年後進入北京,在做了半年生意後,最終選擇在珠市口經營一家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電器店,1987年1月1日,正式打出"國美電器"的招牌。

這就是目前有關黃光裕惟一可循的發跡前傳,依靠這家電器店,他在18年後逼近中國首富的虛位。與其他很多富豪類似,在白手起家的神話後面,傳言一直相生相伴,直指國美電器最初靠經營走私品起家,甚至直到現在仍有見不得光的交易。

極少接受媒體採訪的黃光裕並未直接反駁這些傳言,只是聲稱其兄弟用於投資珠市口那家家電店的10多萬元來自“在內蒙古做貿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的積累——至於爲何是內蒙古,又具體是何種貿易和生意則不願多講。

如今回過頭來總結,會發現黃光裕創業切入點之佳。雖然中國經濟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但物質條件仍然相當落後,流通領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在幾乎所有消費品市場上,都是賣方市場,家電市場尤其如此,80年代中期仍是清一色的外國品牌。國美在經營之初便開創了很多業內先河,1990年首創“包銷”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報》中縫登出商品報價廣告,1993年開始在北京地區開設多家店鋪,1996年由單純經營進口商品開始轉向以國產與合資品牌爲主,1999年開始向全國擴張。

1993年,就在國美電器已在北京邁出連鎖經營步伐並開始涉足房地產業時,黃氏兩兄弟分家了。黃光裕稱,他分得了“國美”品牌和幾十萬元現金,而包括房地產業務在內的資產歸哥哥黃俊欽,後者創辦了以房地產爲主業的新恆基集團。

儘管國美在十餘年的積累下,從1999年開始發力走向全國,但外界對其擴張之舉看法迥異,而資金保證則是質疑中的重要一環。也就是從那開始,國美的上市努力就成了業內外人士的談資。

5年前的國內資本市場,民營企業屈指可數,排隊等候融資的公司卻連綿不絕,什麼時候才能輪到國美?2000年,黃光裕將目光轉向了香港,同時他認識了有“金牌殼王”之稱的潮汕同鄉詹培忠。這是黃光裕財富之旅中的最關鍵一環,正是與詹的合作,使黃光裕學到了資本運作技巧,並最終超越了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