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三則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三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K 次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三則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三則

導語:白手起家指沒有任何經濟實力支持,靠着雙手進行創業,最後獲得成功的果實。白手起家會不會創業成功?真實白手起家創業故事有哪些?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白手起家創業故事,希望你們喜歡。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三則

故事一:腰纏百萬的富人

黃光裕總算明白了這個理兒。22歲的廣東汕頭小夥子還沒大摸清賺錢的門道。他是做家電批發的,老家那地方商行林立、競爭劇烈,他覺得生存餘地大小,一口氣向北,直跑到內蒙古。內蒙古很大,黃光裕轉悠了一年,沒做成多少生意,卻從內蒙人的厚誠人格中學到了賺錢的竅門。1987年春節前,他從內蒙古轉道北京回汕頭的家裏過年,因爲春運車票緊張滯留了幾天,悶着沒事,就在北京城裏逛電器行,遇到和氣的店員,老闆,就試着聯繫點業務。

憑着厚誠人格,黃光裕不“黑”不該賺的錢,把利潤最大限度地讓給客戶。沒錢做生意怎麼辦,連黃光裕自己也沒料到,三天逛下來,竟然得到了100多萬元的訂貨單。真是喜從天降。黃光裕感到自己摸到了生意的竅門,也摸到了財富的大門。人間正途須奮勇。轉過年來,黃光裕說幹就幹,與北京人合資在牛街創辦國美電器商行。雖然談不上多大的實力,黃光裕卻端得出真正的大家風度,他進最好、最俏的貨,賣的卻是全市最低的價,沒過多久,京津一帶的同行們都知道了牛街有個不“黑”人的黃光裕。黃光裕憑的是厚誠,博得是信譽,做的是買賣。他的批發業務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年之後,他又幹起了零售,零售業比批發瑣細。競爭也更加激烈,各家電器商行老闆挖空心思、招徠顧客,各有各的高招兒。沒錢做生意怎麼辦,黃光裕任憑商海變幻,仍然抱定自己的老主意,紮紮實實地傅信譽。而且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誠了,居然自己設起了“維修站”,只要是他店裏賣出去的商品,都可以享受他的“亞華電器服務中心”的售後服務。如今,黃光裕的汕頭國美企業總公司在北京有7個分公司,年營業額達數千萬元之巨,而他本人也早已是腰纏百萬的富人了。

中國最大的“空手道大師”

人們稱珠海西區的鐘華生爲“中國最大的空手道大師”,沒有絲毫誇大的成份。鍾華生到西區的時候,肩頭頂着腦袋,兩手拎着鋪蓋,其他再沒別的。但3年後,就靠他那“空手道”本領,5億多元的資金源源滾進了西區。搞經濟開發,需要資金,但是國家沒有錢,那麼資金從哪裏來?鍾華生不靠不等,自己找出路,他決定利用特區的優惠政策,去影響人民羣衆,吸引7000多億的儲蓄資金[]。很快,一個圍海造地,向社會民間招股的集資方案出臺了。他們規定每股人民幣10000元,入股者可享有100平方米建房用地和從外地遷入戶口參加西區建設的權益。

消息一發布,西區立即門庭若市,短短的時間便吸納了萬餘股。西區把這筆資金的一部份“扔”進海里,換來了四平方公里的土地,l平方公里給入股者建房,其餘的用來招標興建城市配套設施。按現時地價計算,圍海造地投入的幾千萬元,已產生出幾十個億的價值。

故事二: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

馮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漢,到處漂泊,雖歷盡艱辛,卻窮得叮噹響。1990年,馮志久跟隨數百萬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卻發現這裏早已人滿爲患,他想到工廠打工,但因年齡大,無技術,工廠不收他。馮志久百無聊賴,便在各工廠區轉悠,看到工人們下班後都端着飯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還有那在街上飢渴的盲流,他腦子一轉,怎麼不再開一個供打工者吃飯的小店呢!

於是,他心一橫,租了一間民房作廚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擔起兩桶飯菜,往流浪的人羣中推銷,一天下來能掙30元,很快他湊足37000元資金,在廣州黃埔大道邊租了一間5平方的店鋪,辦了執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開張了。

馮志久的小飯店一開張,就象鮮花引蝶似的引來了衆多的顧客,他經營主要的絕招,就是收費低。那時廣州的飯店快餐時價最低是2元,而他卻一律爲1元。沒錢做生意怎麼辦,1元錢吃飯誰不來!馮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結帳之後,除了開支,竟賺了2000元。後來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僱了臨時工,擴大門面,每天早餐賣粉中晚餐賣飯,一律一元一份。

這樣,每天的顧客少說也有500多人,最多達1000多人。他掙錢的奧妙在於薄利多銷。每份1元的飯菜其實是沒有掙頭的,但打算的好,也可以賺幾角錢,如果每天能賣1000份,就可掙300元,一個月就是9000元。一個流浪漢變得如此精於經營。幾年下來,馮志久已身家上百萬元,直到現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價。人稱他“1元錢大享”。

故事三:埋頭苦幹打造第一品牌

1800多年前,諸葛亮在湖北襄陽提出,魏蜀吳必將三分天下;1800多年後的今天,作爲襄陽人的他大膽預測:培訓、託管、一對一,中國課外教育市場必將三分天下!

他本是一名失學少年,在莊稼地裏幹了半年農活後,卻又通過讀書吃上了商品糧;他本是學習如何造化肥的中專畢業生,卻一出校門就進報社成了編輯記者;筆耕十餘年,他當上了發行量百萬份省級報紙的頭版責任編輯,卻主動辭職離開省城到地市開辦了一所民辦教育培訓學校,從教書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當新東方、學大、安博等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相繼美國上市,許多人紛紛看好教育培訓業之際,他又盯上了誰也瞧不上眼的小學門口最常見的“小飯桌”,實現了創業的新一輪轉型。

今年38歲的他,名叫竇昆,他一手創立的學生託管品牌,叫做“晉級”。他身邊的人一致評價他:真是一個不停折騰自己的人。採訪中,他對記者發出最多的感慨是:“人生就是要不斷超越進取,有機遇堅決抓住,沒有機遇就要努力創造機遇,總之要追求晉級!”

“竇總的吃苦精神確實一般人比不了!”竇昆手下的老師們個個佩服。他一年三分之二的時間就住在教室裏,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從沒有給自己放過一天假,大年初一還忙着編寫教材,在2015年8月,他還面對校長、老師連續演講15天。

超乎常人的吃苦精神,加上突出的個人能力,使他很快擁有了自己的學校,並從襄陽開到北京、西安、武漢、長沙、深圳、黃石等地。他用了兩年時間,牽頭編寫了用於作文、數學培訓的全套30本教程,

人生就像攀登,竇昆一直在路上,腳步堅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