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劇情簡介

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劇情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影片《唐山大地震》由馮小剛執導,以面,本站小編爲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影片的主要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劇情簡介

劇情簡介:

1969年,卡車司機方大強在祈禱中迎來了自己的龍鳳胎兒女:方登和方達。

妻子李元妮差點因爲難產送命,好在母子平安,一家人歡喜地離開醫院,從此過上普通卻幸福的生活。時間走到1976年,唐山這個中型工業城市,一家人雖然只擁有很小的空間,卻溫馨和睦。姐姐方登明顯比弟弟方達要活潑,方大強經常出門在外,好不容易回來一次,姐弟倆都特別高興。7月的一個傍晚,方大強回到了自己的家,在社區外的馬路上,方大強和元妮躲在卡車上親熱,突然——地震了。

爲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一個,都要放棄另一個。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震後,元妮獨自撫養着兒子,選擇堅強地活下去,劫後餘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直到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他們的生命軌跡才重新走到一起 。

劇情簡介:

1969年,卡車司機方大強在祈禱中迎來了自己的龍鳳胎兒女:方登和方達。

妻子李元妮差點因爲難產送命,好在母子平安,一家人歡喜地離開醫院,從此過上普通卻幸福的生活。時間走到1976年,唐山這個中型工業城市,一家人雖然只擁有很小的空間,卻溫馨和睦。姐姐方登明顯比弟弟方達要活潑,方大強經常出門在外,好不容易回來一次,姐弟倆都特別高興。7月的一個傍晚,方大強回到了自己的家,在社區外的馬路上,方大強和元妮躲在卡車上親熱,突然——地震了。

爲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一個,都要放棄另一個。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震後,元妮獨自撫養着兒子,選擇堅強地活下去,劫後餘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直到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他們的生命軌跡才重新走到一起。

幕後花絮:

拍“地震戲份”不需要雨水,可前些日子經常下雨,劇組只能等,但成本大大提高了。劇組拍攝租用了英國產名爲“Motion Controle(攝影機運動控制)”的.機器,一天租金是3萬多元,兩名英國助手一天就要1000美元。原先計劃租5天,但由於下雨,耽擱了近6天,20多萬元就打了水漂。

爲追求真實,投資方在兩三百米長的街道兩旁搭建了10多棟樓房作爲實景。蓋真正的樓房根本不可能,投資太大,只能是半佈景、半真實的樓,樓房既沒澆築、也不挖地基。但在拍攝中上百名演員和工作人員、機器設備等都要上去,再加上秋季多雨,大大增加了樓房垮塌的危險。

拍震後戲份的時候天氣已經是十月份,天氣比較冷,但影片反映的是七月份的事情,很多羣衆演員穿的是褲衩背心拍雨戲非常之冷。

1976年的部隊服裝現在根本就沒有,因此就要找出樣品到加工廠訂做,劇組最後找到八一廠才解決了問題。

拍一場燒紙的戲,就是講地震10年以後,大街小巷都在燒紙,祭奠家裏失去的親人。劇組請了很多唐山的羣衆演員。整條巷子裏頭一片哭聲,當時馮小剛說:“停,停,我們拍完了。”他們說:“我們停不下來 。”

幕後製作:

道具收集

爲了還原唐山市區上世紀70年代的生活景觀,《唐山大地震》的主創們面臨了一大難題,就是影片的道具量非常大。於是導演馮小剛在2009年的新聞發佈會上出面號召全國人民進行捐贈舊年代的用品,影片的劇組爲此單獨成立了一個小組。隨後通過跟華誼兄弟溝通與合作接到了很多信息,還把收到的道具分類整理,成果非常可觀:捐了上百輛的自行車,小到一個鉛筆盒、飯盒,大到縫紉機和那個時代的衣櫃,開機前劇組的兩個大庫房都堆滿了,後來實只能放到院子裏拿氈布給蓋上 。

特效拍攝

影片中地震場面雖然只有7分鐘左右,但就這僅僅幾分鐘的地震鏡頭拍攝,特效的製作費用卻高達七八千萬人民幣。爲求場景真實,馮小剛砸錢做特技,《唐山大地震》劇組共動用國內外90名特效工作人員,花費8個月時間,完成了260個特效鏡頭。除了傳統的藍屏摳像,還使用了跟蹤掃描、三維模型等衆多國際頂級的特效技術。

影片評價: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單純的災難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場面特效片。儘管它的地震特效場面做得很震撼,但馮小剛導演的着力點顯然並不在於此。從震前漫天飛舞的蜻蜓,到震後慘不忍睹的一片廢墟,這一過程大約只有半個小時,此後兩個小時心靈的“餘震”纔是影片重點要表現的內容。導演馮小剛顯然用了收斂的手段來煽情,而不像某些苦情電視劇那樣沒有節制。影片如果將地震前主角們的幸福生活鋪墊的時間再長一些,那麼前後對比的悲情力度會更大。此外影片中間很長一段時間,對母親和孩子失散後的生活交代略顯瑣碎和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全片的悲劇氛圍 。(《京華時報》評)

馮小剛導演在這部影片當中,成功運用色調來表達電影深刻的內涵。影片畫面的色調,一開始是柔和的灰黃調子,猶如老照片一般象徵着已逝的歲月;然後是大地震發生時,色調轉爲沉鬱的黑白調子,除了鮮血幾乎再沒有其餘的彩色,暗示着大地震抹去了一切美好,殘酷可怕;再之後,貫穿全劇的是淡淡的灰白調子,如一縷縷深淵中的薄霧,象徵着人們心底壓抑着的彌久的哀傷 。(廣西新聞網評)

以小說《餘震》爲基礎改編的《唐山大地震》也是改編電影的典範之作,人物、故事基本保持原貌,而且主線更加清晰,情感的表達也非常得體。影片大部分劇情采用雙線敘事,講述家人失散後各自的生活,時間跨度32年,地域以唐山爲核心延展至保定、杭州、溫哥華、汶川,徐帆和張靜初分別飾演的母親和女兒在精密的戲劇空間中遙相呼應,隔空碰撞出很多火花,爲最後的母女相見引爆“催淚彈”釀足了情緒。其中的價值和技術體現在對特殊年代背景的情懷抒發,對家庭倫理、人物情感的細膩解析。不僅僅是23秒的浩劫,而是聚焦在32年人們心中留下的傷痕,雖然只是娓娓道來,卻更加值得觀衆去久久回味 。